-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儿科课件.ppt
鉴别诊断 痫病: 虽有反复全身抽搐史及神昏,但无苦笑面容。 辩证施治 1、经络闭阻 (喷嚏多涕,烦躁啼哭,张口不利,吮乳口松,苦笑面容,颈项强直,或有四肢抽搐,舌淡红,苔薄,指纹紫。) 治法:疏风通络。 方药:玉真散加减。 2.邪毒中脏 (不啼不乳,面青唇紫,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繁,脐突腹紧,二便不通,身热汗出,痰涌气促,舌黯红,苔薄,指纹青紫。) 治法:表里双解。 方药:集成坑壑丹加减。 3.气阴两虚 (抽搐渐缓,口撮渐松,可张口吮乳;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动则汗出,舌红绛,苔薄,指纹淡滞。)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和胃。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硬肿症 硬肿症是新生儿由于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原因引起的病证,临床从局部甚至全身皮肤、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 本病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多见,若由于早产或感染所引起,夏季亦可发病。多发生在生后7-10天的新生儿,·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见。本病预后较差,病变过程中可并发肺炎和败血症,严重者常合并肺出血而引起死亡。 [病因病机] 硬肿症的病因主要是胎禀虚弱及感受寒邪,少数则因感受温热之邪而致。 初生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尤其双胎儿、早产儿先天禀赋不足,阳气虚弱为发病之内因,小儿出生之后护理、保暖不当,感受寒邪为主要发病之外因,亦有部分患儿由于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病。 硬肿症病变脏腑在脾肾,阳气虚衰、寒凝血涩为主要病机。 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先天禀赋不足之小儿感受寒邪,直中脏腑,伤脾肾之阳,或生后感受它病,阳气虚衰,致寒邪凝滞,气滞血瘀而发病。 脾阳不振,水湿内停则见水肿,寒侵腠理,肺气失宣,肌肤失调,皮肤硬肿加重。肾阳虚衰,阳气不能温煦肌肤,营于四末,故身冷肢厥。阳虚则寒,寒凝则气滞血瘀,致肌肤僵硬,色呈紫暗。严重者血不循经而外溢。阳气虚极,正气不支,引起阳气衰亡,可见气息微弱,全身冰冷,脉微欲绝。 另有少数患儿因感受湿热之邪,毒热蕴结,耗气伤津,阴液不足,血脉不充,血行涩滞,气血运行不畅,亦可致肌肤硬肿。 [诊断要点] 1.病史:处于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或有保暖不当史;严重感染史;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窒息、产伤等所致的摄入不足或能量供给低下。 2.症状:以全身皮肤发凉,体温不升,皮下脂肪变硬,水肿为主症,可伴有哭声低微,吸吮困难,僵卧少动,睡多哭少,气息微弱等症。 3.体征:体温不升或35’c,四肢或躯干皮肤冰冷。皮肤硬肿,常呈对称性,先从小腿、大腿外侧开始,继而累及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甚至波及全身,皮肤紫黯,不能用手捏起。舌淡白或黯红,苔薄白,指纹淡红或隐伏不现,或沉滞不显。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可分为轻症和重症,主要从患儿体温、硬肿部位、硬肿面积来区别。若一般反应尚可,体温正常或不升,硬肿以下肢、面颊为主,硬肿面积50%者为轻症;反应较差、体温不升、硬肿涉及四肢、臀部、面颊及全身,面积50%者为重症,轻症多属寒凝血瘀证,重症多属阳气虚衰证。重症死亡率较高。 本病临床尚须辨别虚、寒、瘀孰轻孰重,患儿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应极差的重症多属虚;反应尚可,全身欠温,四肢发凉,肌肤硬肿的轻症多属寒,两种证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瘀。 二、治疗原则 硬肿症的治疗原则是益气温和,活血化瘀,其中阳虚者温补脾肾,寒甚者散寒通阳,血瘀者行气活血。同时配合复温、中药外敷等法,可增强疗效。 三、分证论治 1.寒凝血滞 证候:全身欠温,四肢发凉,反应尚可,哭声较低,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局限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指纹紫暗。 分析:本证为轻症,系体弱小儿中寒而致,阳气不足,复感外寒故全身欠温,四肢发凉;寒凝则气滞血瘀而见皮肤暗红,青紫。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2.阳气虚衰 证候: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应极差,气息微弱,哭声低怯,吸吮困难,面色苍白,肌肤板硬而肿,范围波及全身,皮肤暗红,尿少或无。唇舌色淡,指纹淡红不显。 分析:本证多属重症,阳气衰弱则全身冰冷,僵臣吵动;阳气虚衰,经脉不利则面色苍白,肌肤板硬而肿。 治法:益气温阳,调和气血。 方药:参附汤加味。 三、复温疗法 复温是治疗本症的重要措施之一,方法多种。轻者可放在26度-28度室温中,置热水袋,使其逐渐复温。重者先置26度—28度室温中,1小时后置28度暖箱中,每1小时提高箱温1度,至30度-32度,使皮肤温度达36度左右。也可因地制宜,采用其他各种保暖和复温方法,在12-24小时内使体温恢复正常。 四、针灸疗法 1.针刺关元、气海、足三里。针后加灸。 2.温灸局部用艾条温灸。 [预防护理] 一、预防 做好孕妇保健,尽量避免早产、产伤、窒息。寒冷季节做好新生儿保暖,调节产房内温;度为20度左右,尤其注意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保暖工作。 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