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湘西苗族鼓舞形成的文化历史背景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 据说远古时代,苗族从黄河到西南群山大迁徒的路上,无论丢掉什么东西,都会保留着一面鼓……,苗家每逢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一定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吃牛合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系或部落。 百面鼓齐响,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地势险峻、贫瘠的山区,过着自耕而食、自织布衣的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力水平低下。 劳作之余的人们为了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苗族鼓舞艺术。 苗族鼓舞为自娱性群众舞蹈,所以舞蹈动作大多都与生产劳动和巫术祭祀活动息息相关,如收割打谷、耕种插秧、纶麻织锦等。 有些舞蹈动作则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习性编创出来的,如黄牛摆尾、大鹏展翅、公鸡啄米等动作。 还有反映战争性动作的,如雪花盖顶、懒姑挑水、打四方等。 这些舞蹈动作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生活的原形和动态,既反映了苗族人民热爱自然、生活的喜悦之情又体现了他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鼓舞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劳动画面的再现,它的形成、发展都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1]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同胞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鼓舞的作用再也不是驱逐猛兽或是召唤同胞作战,然而苗家人却依旧承继并发扬了它团结民众、凝聚人心的艺术魅力。 苗家爱鼓,村村寨寨,苗鼓随处可见,鼓声处处可闻。 苗家人从学说话时起,就学会了唱苗歌;从学走路时起,就学会了打苗鼓。 苗家无鼓不节,无鼓不庆,并且惜鼓如金、爱鼓如命、敬鼓如神。 以至世界各地,凡有苗胞集聚的地方,也都依旧保持着打苗鼓的习惯。 湘西苗族鼓舞发展至今,其种类已经多达数十种,最为常见的主要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以及团圆鼓舞等。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征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苗族鼓舞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其表演的形式可以分为单、双、四人鼓舞等,共有六六三十六套鼓路。 表演时先将牛皮大鼓放置于木架之上,表演者手拿鼓槌,一个人在鼓的正面表演,一个人敲击鼓边伴奏。 表演者的鼓点和伴奏者的敲边节奏要做到完全和谐。 苗族鼓舞在不同的表演形式中都有其相应的表演动作,主要分为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模仿动物和武术拳类等四大类。 生产劳动的动作如插秧、犁田、耕地、挖土、挑水等;风俗习惯的动作如洗衣、打粑粑、梳头等;武术拳类的动作如背箭、舞挡、雪花盖顶等;模仿动物的动作如狮子滚绣球、猴子挠痒、上树、打包谷等,最后再由这些元素动作组成不同类型的套路。 如花鼓舞动作有美女照镜、梳头、狮子流球、打粑粑等动作,在表演《踩鼓舞》中的调年鼓舞时,双手自然地左右摆动,动作有做种地、纺线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花鼓舞和猴儿鼓舞。 苗族花鼓一般由女子表演,表演时边打边跳,沉稳中透着灵气,舞姿刚劲豪放、恣肆昂扬,鼓点振人心魂,让人热血沸腾!既是心声的流露、情感的喧泄,又是苗家神韵之所在,苗家文化之精髓。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基本动作与步伐湘西苗族鼓舞风格各异的表演形式,都是由脚下的基本步伐与上身的基本击鼓动作组成。 其基本步伐一般有四种1.三步。 即左右脚在前面来回交叉替换,舞蹈表演生活、生产劳动中的动作,如种地插秧、挑谷等动作;2.前面小踢腿步和两边跳小踢腿步。 这种步伐为女子鼓舞的动作,柔软优美,动作幅度小。 3.滚翻身法。 即打鼓的时侯身体随着鼓点翻滚,方向各异,旋转打鼓,动作变化多端、动作轻快灵敏。 4.踩三角走三步。 此类步伐舞蹈动作干净有力,变幻无常,表演时最高境界打出38节奏,以武术动作为主,现今仍然用于锻炼身体。 湘西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也是通过鼓舞形式体现出来,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民俗文化,成为苗族史上最绚烂的明珠。 三湘西苗族鼓舞的鼓点及打法在湘西苗族中,鼓舞的节奏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 如吉首、保靖、花垣等县市和古丈的一部分地区,鼓点和鼓边打法独具特色,伴奏常在双边,以双手一快一慢来调节节奏。 即右手打一拍,左手打两拍,打到高潮时,鼓点节奏也越来越快。 而在花垣县境内还有一种鼓点,鼓点节奏非常复杂,左手敲边鼓的节奏为24拍,右手却是打34拍,即左右手同时打第一拍,然后左手停,右手继续打第二拍,再是左手打第二拍与右手打第三拍一同进行。 苗族鼓舞节奏非常复杂,不同的节奏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表演时动作灵活,时而风驰电掣,时而行云流水,鼓手两手不弯曲,节奏重且有力。 打鼓和打边鼓是苗鼓演奏最突出的形式,即一人打鼓,一人打边,主奏为鼓点,伴奏为鼓边。 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