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读一首唐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一首唐诗》教学过程 凌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体味诗人表达离别独特的手法。 2、 过程和方法:学会抓住意象品读诗歌,鉴赏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李白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 导入《批点唐诗正声》:太白绝句,篇篇只与人别,如《寄王昌龄》、《送孟浩然》等作,体格无一分相似,音节、风格,万世一人。今天和同学们学习诗仙李白的一首七言律诗,请同学们和老师大声地熟读一遍全诗,读准字音和停顿。 一读诗歌,解诗题目。 凌老师一直和同学们强调,拿到任何一篇题目,不要忘记认真读题,这首诗歌也不例外,请同学们呢齐读两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请同学们结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课文中注释一解读诗歌的题目,获得题目中的有效信息。闻,听说,王昌龄,盛唐著名 HYPERLINK /view/743992.htm \t _blank 边塞诗人,和李白一样是 “ HYPERLINK /view/67649.htm \t _blank 七绝圣手”。是李白的好朋友,这一年诗人三十岁,因生活中一些小问题却遭人谗言而被贬谪。左迁,江宁到龙标三,听说这样的事情?诗人的心情如何呢,可以用诗中一个字去概括?愁?“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人是如何写出心中之愁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诗歌的主体。 二读诗歌,赏诗中景。 这首诗写在什么时节呢?你从哪里读到了?从这句写景中你读到了什么? 百花落尽,柳絮纷飞,子归啼叫的暮春时节,暮春时节诗歌为何偏偏写落花和子归呢?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杨花的飘若无定,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诗人们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红粉佳人的缠绵哀思、与亲朋好友的 HYPERLINK /view/204739.htm \t _blank 离愁别绪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插入杨花图片) 据《史书·蜀王本纪》记载,春秋时期的 HYPERLINK /view/809800.htm \t _blank 望帝称王于蜀,望帝以 HYPERLINK /view/1074626.htm \t _blank 鳖灵功高,禅位于他。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他想,国家交给更有能力的人打理,将是万民之福。哪想到,那宰相坐上帝位之后,竟然慢慢变了样,不仅把国家治得乱七八糟,还占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一个个传言飘到望帝的耳边,望帝变得心急如焚,于是想赶回都城劝那宰相回心转意。可是,人家城门紧锁,根本连都城都不给他进。望帝求也没用,喊也没用,只好 HYPERLINK /view/320166.htm \t _blank 郁郁寡欢地回到西山,并日夜掩泪痛哭。哭得久了,可能是悲伤过度吧,他黯黯然断了气。不久,他化作了一只鸟,目光呆滞地站在屋顶上,望着远处曾经熟悉的都城哀声啼鸣,而且常常啼出一片片红红的鲜血来……滴滴鲜血洒在地上,竟然不断扩大慢慢的染红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后就变成了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HYPERLINK /s?wd=%E3%80%8A%E5%8D%8E%E9%98%B3%E5%9B%BD%E5%BF%97%E3%80%8Btn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3nvwbnWR4PjmLuyRkrjD3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n1c3rjczrjRkPW0snWmLPWfd \t _blank 《华阳国志》中有:“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它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每年暮春杜鹃花开时节日夜鸣叫,悲鸣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感慨险峻、亡国之情李煜《临江仙》中有:“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子规相传为失国的杜宇之魂所化,因而人们常借它表现亡国之悲。这里诗人已预感到亡国,内心悲痛惆怅万分,就借子规这个形象鲜明的意象来传达亡国之音。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