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史丽娟开题ppt.ppt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编辑 可编辑 马铃薯干腐病侵染机制的研究 学生姓名:史丽娟 指导教师:李凤兰 副教授 报告日期:2012.6.19 * 目 录 研究背景 1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2 5 预期结果和试验进展安排 4 研究内容及试验方案 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研究背景 1 * 马铃薯的生物学特点 又名:土豆、洋芋 块茎:缩短而肥大的变态茎,积累大量淀粉,具有地上茎的 各种特征,是繁殖器官,又是经济产品器官。 特点:生长期短、适应性强、用途广、耐储藏、粮蔬兼用 美喻:“能源植物”、“地下苹果”、“第二面包” * 干腐病 马铃薯干腐病是马铃薯贮藏期间的主要真菌病害,主要致病菌为镰刀菌,会引发薯块脱水干缩、腐烂变质。其造成的平均损失率可以达到总产量的6%,窖储时最高可达到60%以上。此外,镰刀菌(Fusarium)还会产生大量使人畜中毒的毒素,因此,对马铃薯干腐病进行早期预报和合理预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Desjardins 等人(Lafont et al.,1983)发现接骨木镰刀菌(F. sambucinum)产生蛇形菌素DAS,实验表明其对幼小的家禽有毒害作用(Steyn et al.,1978)。 El-Banna等人(1984)发现茄病镰孢蓝色变种(F.solani var.coeruleum)侵染马铃薯薯块时会产生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且能使人或家畜中毒,严重影响人类和家畜的健康。 *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80年代和90年代,大量使用噻苯咪唑(TBZ)防治马铃薯干腐病,致使大部分镰刀菌具有TBZ抗性。研究表明土壤中60%-95%的镰刀菌具有TBZ抗性。 国内常用瑞毒霉锰锌和25%甲霜灵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人们一直在摸索采用硅盐或中药防治马铃薯干腐病 *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迄今为止,前人对马铃薯的干腐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防治上,但对于二者互作机制尚不清楚,对于镰刀菌侵染马铃薯过程中的组织细胞学特性﹑生理生化变化特点及产毒机理等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报道。 * 研究的目的意义 3 * 研究的目的意义 主要的粮食与经济作物 干腐病是导致窖储腐烂的主要真菌病害 重大经济损失 毒素 造成污染 人畜中毒 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种植面积逐渐扩大(黑龙江省) 因此,对马铃薯干腐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研究的目的意义 原因:缺乏理论基础;盲目性 有效途径:充分掌握马铃薯与镰刀菌互作机制的基础上,把握马铃薯的感病实质,从而选择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从根本上对马铃薯干腐病进行防治。 * 研究内容及试验方案 4 * 研究内容 酶-蛋白 变化研究 毒素在病菌致病性中的作用 研究内容 组织学﹑细胞学变化研究 *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技术路线 4个 马铃薯品种 2种 致病菌 不同时期取样 薯茎组织学特性变化 主要防御酶变化 细胞壁水解酶变化 毒素作用 组织学﹑细胞学变化研究 酶-蛋白变化研究 毒素作用研究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揭示马铃薯与镰刀菌互作机制 薯茎细胞学特性变化 SOD POD CAT MDA 几丁质酶 β-1,3-葡聚糖酶 对照:未接菌马铃薯 * 实验材料 黄色镰刀菌(F. culmorum) 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 克山 1号 大西洋 尤金 早大白 寄主和致病菌 * 试验方法 1. 侵染 菌柄(8 mm) 孢子悬浮液(1×106 spores/ml) 2个菌种 分别侵染 4个马铃薯品种 2. 取样 3h、6h、9h、12h、24h、36h、48h、60h、72h; 1d、2d、3d、4d、5d、6d * 试验方法 3.致病过程中寄主组织学﹑细胞学变化研究 石蜡切片 电镜 固定 脱水 照相 侵蜡 切片 粘片 染色 * 试验方法 4. 浸染过程中寄主细胞的酶-蛋白变化研究 酶—蛋白联合测定法 (紫外分光光度计) (1) 可溶性蛋白 (595 nm) (2) 超氧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江苏开放大学公文写作与处理050008过程性考核作业三.docx VIP
- 运维规范试题.docx VIP
- 《先进纺织技术》课件.ppt VIP
- 2025秋数学人教二年级(上) 身体上的尺子:第1课时 身体上的长度.pptx VIP
- 保定动力19秋网络运维班知识测试_A.docx VIP
- 高速铁路概论单元四第节高速铁路通信课件.pptx VIP
- HFC网络(光机及以下)调试运维培训试题.docx VIP
- 化学-海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二)带答案.docx VIP
- 高考数学培优---椭圆、双曲线的焦点弦被焦点分成定比.docx VIP
- 福建省电子技术基础应试指南测试卷答案.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