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参与策划林风眠“批斗会
编者按:画坛巨匠林风眠,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 代绘画的奠基人,其坚守融合中西绘画探索之路的独特价 值,早已成为现代美术史浓墨重彩的一页,不断被发掘、被 提及。同样,作为20世纪的同龄人,他饱受磨难而极富传 奇色彩的人生经历,颇受关注。自上世纪50年代起辞去杭 州教职“隐居”上海的林风眠,在“文革”大潮中同样难逃厄运, 继被抄家之后,1968年8月又莫名其妙地被污蔑为“特务”, 身陷囹圄。长达五年的牢狱之灾,林风眠是如何度过的?他 有没有机会和外人接触?有没有朋友设法营救过?这些细 节在本期刊登的由胡振郎先生口述,吉岭、魏松岩撰稿的《我 参与策划林风眠“批斗会”》一文中可以略窥宄竟。
胡振郎先生系著名画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63 年自浙江美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美协工作,负责联络及 服务国画组会员。同年,美协组织林风眠、周碧初等画家组 成写生队赴浙江金华写生。作为后勤保障人员的胡振郎首次 和林风眠朝夕相处二十余天,林先生的和善、恬淡给青年胡 振郎留下深刻印象,两人也由此结下情谊。1972年因为美协 领导沈柔坚想念狱中老友的一声叹息,素来敬重林风眠先生 的胡振郎冒险亲自探监林风眠,并策划以假借回单位接受批 判之名暗中安排林先生与沈柔坚会面。下期本刊将继续刊登 由胡振郎口述的《我陪林风眠先生写生》一文。
沈柔令蕴鞠⑺担骸拔液芟肽盍址缑撸令
“文革”期间,上海美协领导沈柔坚,在自己的问题澄 清之后,有一桩心事始终放不下,他惦念着挚友林风眠。沈 柔坚是福建诏安人,林先生出生在广东梅县。两人地域接近, 语言相通,都讲闽南话,彼此感情深厚。一次,不知是随感 而发,还是对我抱有期望,认为我能有些办法,沈柔坚叹息 说:“我很想念林风眠!”
沈柔坚的这句话打动了我,为着“文革”中人与人之间 的温暖真情,也是因为我自己很想去看看林先生。1963年我 刚到美协,在会员工作部,为国画组会员服务。那年,美协 组队去金华一带写生。金华是我家乡,写生地点是我的建议。 蔡振华带队,我跟着做后勤,自此与林先生熟悉,有了接触。
沈柔坚说这话是1972年初。此时,要见到林先生并不 容易。他在哪里呢?林先生处境凄凉,己经身陷囹圄,被关 在蓬莱路的上海市第一看守所。
我第一次听到林先生入狱的消息时,非常意外。那次 我陪同他去写生,前后相处三周多时间,朝夕相处的生活最 能看出一个人的个性和品行。我印象中的林先生,很守规矩, 为人小心。他内向,不怎么说话,甚至有些孤僻,自己不太 主动联系人,待人稍嫌冷淡,对政治、对交际都没兴趣,不 热衷。他唯独对艺术坚持、执着。后来我看到中国美院院长 许江评价林风眠先生为“一只孤鹜”,觉得非常贴切。这样的 个性,在解放初风起云涌的火热形势中,显得有些寂寞、不 合群,却也不至于滋生麻烦,甚至到入狱。
有关林先生入狱的原因和背景,我所知道的非常有限, 沈柔坚当时也不比我知道更多,据说最初林先生自己都说不 清楚。他被抄家入狱,直到预审,才知道自己的罪名被诬陷 为“特务”。
我听说林先生在狱中受过苦,也听说傅雷先生与夫人 的“文革”遭遇,令林先生伤心难过,精神上压力很大。他和 傅先生早年留法时相识,是多年好友。林先生自己曾写过一 首小诗,表达他狱中的境况和心情:“一夜西风,铁窗穿透, 沉沉梦里钟声,诉不尽人间冤苦。”我们听闻,都啼嘘叹息。
“我想想办法,去看看
林先生。”
我尊重林先生,又有昔日相处的情分,如今,听到沈 柔坚的叹息,不管他是有意还是无意,我都积极响应。我主 动地说:“我想想办法,去看看林先生。”
沈柔坚眼睛一亮,很专注地看着我,眼神里满是期待, 期待我说出具体办法。他可能没想到,真的可以有办法。
我接着说:“林先生现在牢里。到看守所看人,得有一 封介绍信才行。有了介绍信,我才好以调查他为借口,去看 看,了解他现在的情况。”沈柔坚听到我的想法,心里也一定 很想去。我看着他的神情,能明白他的内心。但他不方便去, 自己刚经历挨整的打击,不能再节外生枝,便嘱咐我小心从 事。
我预先准备好一套说辞,找军宣队负责人说明情况, 重点陈述探监的目的。还算顺利,没有多费口舌就拿到了介 绍信。沈柔坚很高兴,他原本以为不会这么顺利,甚至根本 办不到。
林先生是大画家,即便在狱中,也受关注,去探监, 有一定的政治风险。另外,“文革”中,每个人的想法都是“多 一事不如少一事”。当时,很多罪名和批判的由头,经常凭空 而降,莫名的,主观臆测的,牵强附会的比比皆是。多数人 但求自保,希望平稳过日子,不愿冒险,不想给自己惹事。 另外,看守所是什么地方?不是好地方。在一些人眼里,那 是阴晦之地,会带来霉运,不愿和它扯上关系,哪怕是工作 原因,能回避就回避。为见林先生,这些我并不介意。
虽然我不在乎,但是拿到介绍信后,我却在想,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