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东瀛文体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论争.docVIP

抵制东瀛文体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论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抵制东瀛文体: 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 论争 清季最后几年,由于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引入,前此 不甚被看重的语言文字地位逐渐上升,被视为“国粹”的 要素之一;故国粹学派所提倡的“古学复兴”,其一个重点 即落实在语言文字之上。伴随语言文字地位的上升,与其 密切相关的文体问题也成为朝野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在 “东瀛文体”及构成此文体的重要特征“新名词”越来越 流行于中国的同时,贬斥和抵制“东瀛文体”也日渐形成 朝野一致的风气(这样的“一致”不必是朝野共谋的,也 未必是有意识的)。实藤惠秀关于中国人留学日本的研究仍 是这方面最有参考价值的著作(注:实藤惠秀:《中国人留 学曰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 83年。该 书中关于翻译出版的内容有两章,而关于汉语摄取日本词 语的更有专章详论,并述及“文体”问题。),其余经常提 及清季“新文体”特别是“新名词”的论著尚多,但专门 的研讨似尚少见(注:马西尼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一 一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宄》(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 出版社,1997年)颇有可参考的内容;熊月之的《西学东 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含有关于“新 名词”的综论性陈述(672 -678页);王奇生曾注意到“文 体”问题,参见其《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湖北教育出 版社,1992年)309-312页。另外,一般关于梁启超的传 记都会提到所谓“梁笔”,一般关于张之洞的传记也都会多 少提及他反对使用新名词之事,不过两者也多是提到而己 并当参阅高名凯、刘正谈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文字 改革出版社,1958年)。)。实则关于文体和新名词的争议不 仅反映了清季士人对一些基本思想和学术问题的见解,揭 示出时人对日本这一敌国既试图效法又欲有所区别的心 态,尤可见当时新旧的纠缠互渗己到较难区分的程度,似 尚可进一步深入探索。本文无意全面论述这个问题,仅就 其一些侧面进行简略的考察分析。 一引言:语言文字地位的上升 中国引进西学,一开始就是开办同文馆、广方言馆等 后来也正是从语言文字方面发现西学侵入中学己极深,而 引起一些士人之高度关注。这一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读 书人观念转变的演化进程。同文馆最初开办时,仅选八旗 少年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到同治五年(约1866年)则提出 增设天文算学馆,招收正途出身的学员,结果引起强烈反 弹,形成一场大争论(注:关于这场争论的研究甚多,对 其诠释过程大致经历了从守旧与维新之争到顽固与改良、 落后与先进的斗争,再到中学与西学(或中西文化)之争, 最后是传统与近代化的冲突。李细珠的《晚清保守思想的 原型__倭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65- 186页)应是最新的论述,作者以为这是“传统社会的惰性 力量与近代化进程的矛盾冲突”,反映出“以国家为主体的 向西方学习的早期近代化运动与社会的排外主义的民族情 绪之间出现了极端紧张的关系”。)。虽然当时反对者的核心 考虑恐怕主要在正途出身一点,但学外文则无所谓,增学 其他内容则力争之,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士人多视语言文 字为工具,对之并不重视。 类似的观念延续到戊戌维新时期,惟立场已发生根本 转变。孙家鼐在甲午后议设京师大学堂时,便认为同文馆 和各省广方言馆不过“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 十译繙人才而止”。梁启超在大约同时也指出,“今之同文 馆、广方言馆、水师学堂、武备学堂、自强学堂、实学馆 之类,其不能得异才何也?言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 其所谓艺者,又不过语言文字之浅、兵学之末,不务其大、 不揣其本”(注: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光 绪二十二年七月),收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 刊?戊戌变法》2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4 25页;梁 启超:《变法通议?学校总论》(光绪二十二年),《饮冰室 合集?文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19页。)。 过去是新旧双方对学外国语文尚能接受,而增学其他 便有争议;如今是其他内容才更应该学,语文则不足道。 对西学的整体认识已大变,然轻视语言文字则仍旧。虽然 这些人所言及者实际为外文,但中外语言文字在性质上是 相通的,在言及外文时无意中透露出那种认为语文“浅” 的见解,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此时中国士大夫对整体的语言 文字仍不够看重,后来主张改革中文甚至废弃中文者,正 多从其仅为“工具”这一角度出发。 光绪二十九年(约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之 《学务纲要》第13、14条规定,小学堂“以养成国民忠国 家尊圣教之心为主,各科学均以汉文讲授,一概毋庸另习 洋文,以免抛荒中学根柢”。但在“中国文义通顺、理解明 白”之后,“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勤习洋文”。其所本之道 理颇有趣:“今日时势,不通洋文者于交涉、游历、游学无 不窒碍;而粗通洋文者往往以洋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