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翻译方法
1.归化和异化之源
翻译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之争,可谓 由来已久。而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之争,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 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 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 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 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 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随着 文化口益成为翻译的重心,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的争论声也越来越大。
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认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 赫(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所作的题为《论 翻译的方法》(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的演讲.斯莱尔马 赫说:“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 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作者靠拢读者。”美籍意大利翻 译理论家文努蒂(Venuti)便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文化、政治、意识 形态、历史等因素,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书中将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术语提出。
在上一个世纪,有围绕鲁迅的“硬译”而展幵的洋化与归化之争。
在此以前,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人的翻译,均可视为归化的翻译。 “鲁迅的‘硬译’及他的翻译思想是出于他‘反对封建主义,改造国民性’ 的理念。但鲁迅的意图招致了误读,‘硬译’的倡议最终淹没在归化论 的喧嚣声中。后來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可以说都是归 化论的延伸。可见,归化/异化的讨论往往都是归化论占上风,虽说 大家都赞成要保留洋味。”(葛校琴,2002: 33)
泱泱中华是文化大国。数千年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的中 华文明有着独特的魅力,从古至今不仅使炎黄子孙为之骄 傲,也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中国古典作品的对 外翻译中,处理好异化归化之间的矛盾有着特殊的意义。
归化和异化之义
归化
根据文努蒂的理论,《翻译研究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
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 文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奈达是归化论的代表人物。他 提出的“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他认为译文读 者从译文中所获得的感受应该尽可能接近于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 的感受。因此,译者有责任帮译文读者将一些有可能难于理解的信息 “改头换面”,从而使译文的阅读与理解轻松自如。
奈达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一:生态文化;二:语言文 化;三:宗教文化;四:物质文化;五:社会文化。下面我们从中国 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英译中选取一些宗教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社会 文化的例子作一分析。
1) 宗教文化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雪芹)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Yang Xianyi)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Hawkes)
“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天”与“人”的关系 则是异常敏感的。皇帝自称“天子”,要稳固统治必须“顺天应民”;揭 竿而起的造反者号称要“替天行道”。“天”似乎是一切规律、法则的总 称。仅仅把它理解成佛教的影响似乎有些太过笼统。对于这样一个虚 无飘渺不可捉摸的概念,外国读者如何才能理解并接受呢?好在西方 也右类似的哲学思想,因此杨宪益和霍克斯分别使用“上天”和“上帝” 这两个概念替换了“天”。原则上说,杨译是异化,霍译属于归化。
2) 物质文化
一部《红楼梦》就如同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其间物质 文化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无疑,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物质文化给古籍 英译带来很大的障碍。《红楼梦》中服饰、K药、礼仪、建筑、文学、 饮食、民俗等等无一不包,翻译时一旦处理不好就会蕴意尽失。曹氏 在描写贾家无尽风光之后的败落时写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曹 雪芹)“陋室”“空堂”哪个文化中都有,不足以构成理解障碍,难就难 在什么叫“当年笏满床”,这个“笏”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呢?中国古代礼 仪规定,官员百姓不得直视君王,因此官员上朝面君时往往带上一块 用竹、玉或象牙做成的细长的板子,可以在上面记事。(“陋室空堂
当年笏满床”,笏,笏板,做官的,象牙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