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标题】浅论儿歌的“歌谣”文体特征
【作者】梅 欢
【关键词】??儿歌??民间歌谣??文体特征
【指导老师】韦济木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以韵语描述一件或数件事物的、富有情趣的歌谣。“儿歌”这一名称在我国正式使用,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把征集来的歌谣中的儿童歌谣,冠以“儿歌”的名称在歌谣周刊上发表。我国古代的儿歌,也称童谣、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是流传在民间的、儿童乐于传诵的?、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短小韵文体。严格的说来,儿歌并不是专属于儿童文学。它其实是一种边缘文学样式,与其它民歌一样,是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字出现以前,它已在人类世界存在,它凭着口耳相授,一代代流传下来,是祖先们教育、娱乐后代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活在孩子们口头的文学。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儿歌成为儿童文学不可或缺的样式之一,同时也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人从呱呱落地起,便受着儿歌—韵律优美、语言和谐的摇篮曲的熏陶。婴儿不会说话,但能感知声音并逐渐辨别音响的感情色彩,在感知—刺激—感知的过程中,他们的神经得到发展。优美的儿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许多人在头发斑白时都还记得幼时所唱的儿歌。印度文豪泰戈尔在《我的童年》中曾写道:“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的心上最有吸引盘踞的力量。”[1]儿歌作为一种边缘文学,发掘儿歌中的歌谣文体色彩,向民间传统儿歌学习并进行比较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对儿歌创作以及儿童教育方面有重要作用。对儿童来说,儿歌是心灵的需要,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是其他文学样式难以替代的。儿歌能够陶冶儿童情操,启迪智慧,培养良好的品质,但在现实中,儿歌的创作远远不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找不到足够的适合他们吟唱的优秀儿歌,且受到网络化、影视化的影响,儿童跟着成人唱流行歌曲,稚嫩的声音与充斥着“爱”呀“恨”呀之类词眼的流行歌曲很不相称。儿童自己创作的儿歌也常常传递出不和谐的音符,“灰色”童谣在中小学校园里广为流传,它们在内容上颠覆正统、藐视崇高、形式上怪异、搞笑,这些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及教育者的思考。因此对儿歌“歌谣”文体特征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0世纪以来在歌谣研究的繁荣背景下,对儿歌的研究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1914年周作人《儿歌之研究》是我国儿歌研究的第一篇系统文字,该文摒弃人们对儿歌的传统偏见,从“儿童的”“艺术的”两个基本立场为儿歌正名,肯定其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功能。1923年周作人在《吕坤的演小儿语》一文中指出中国向来缺少为儿童的文学,就是有了一点编纂的著述,也以教训为主,很少艺术的价值。1929年戚维翰作《儿童的歌谣》,进一步强调了儿歌的重要性与其特别的艺术品性。1936年徐若作《儿歌的唱法》注目于儿歌实践的研究:研究歌谣。1936年苏子涵作《儿歌中的教训与希望》,主要讨论儿歌的教育意义。1939年,蒲风从教育学的角度把儿歌分为“预言的”、“象征的”、“生活缩映的”、“教育的”、“艺术的”几类,指出儿歌具有“简短”、“活泼天真,音韵多变换,连接灵活,伸缩自如,不刻板”等特征。[2]建国以后,谭达先从民间文学角度出发,认为优秀的民间儿歌,“在内容上便充满了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在艺术上,它所惯用的种种表现方法,如拟人,夸张等也表现一种异常巧妙、和谐为儿童们所欢迎”[3]新时期以来,一些儿童文学家和民间文学家对儿歌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金燕玉在《儿童文学初探》一书中,将儿歌的特征概括为“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明白如话,动作性强”[4]p144“音乐性很强,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朗朗上口”。[4]p146浦曼汀主编的《儿童文学概论》中认为儿歌“内容浅显,主旨单一”、“篇幅短小,易记易唱”、“无固定的章法结构或一成不变的句式”。[5]民间文学家叶春生、李惠芳、吴超等大多从民间文学、民俗文学角度出发研究儿歌的特征。叶春生认为儿歌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便于儿童吟唱的短歌”[6]李惠芳认为儿歌是“儿童中间长期流传、广泛传唱的一种韵语体式的口头短歌”[7]p171吴超从句式、音乐节奏、用韵、章法四方面对儿歌的形式及其格律所具有的特征进行论述,认为儿歌“一般都比较短小,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韵律优美,音乐性强,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念易记易传,富有表现力和地方色彩。”[8]前贤们对儿歌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系统、深入研究儿歌的“歌谣”文体特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儿歌研究著作并不多见,尤其是把儿歌与歌谣结合起来分析的著作更是罕见,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以及儿童文学的角度对儿歌的“歌谣”文体特征进行探讨,使我们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儿童身上,以期对儿歌创作提一些理论依据,使我们的儿歌创作走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