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牙体牙髓病 第一节 龋病 龋病(dental caries,tooth decay) 一.龋病的定义: 是牙齿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 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就病因角度而言,龋病也可称为是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二. 龋病的临床特征: 是牙体硬组织在色,形,质均发生变化. 初期时牙龋坏部位的硬组织发生脱矿,微晶体结构改变,牙透明度下降,致使牙釉质呈白垩色. 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可呈黄褐色或棕褐色. 中晚期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无机成分脱矿和有机物分解导致牙体组织疏松软化.发生牙体缺损,产生龋洞. 龋洞一旦形成,则缺乏自身修复能力. 龋病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 也是人类最普遍 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癌肿和 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三.龋病的历史: 龋病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极为古老的疾病,据考古研发现,龋病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即公元前12000-3000年. 我国古代在口腔医学中有很多发明创造,如:使用植毛牙刷,银膏补牙,雄黄治疗龋齿,叩齿等. 从文艺复兴时代起,欧洲的口腔医学特别 是关于龋病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展。 十九世纪末,Miller在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细 菌学研究大大的推动了龋病的研究,至今仍 有重要意义。 美国G。V。Black提出的窝洞分类标准, 一 直沿用至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Keyes提 出了龋病三联因素概念,以及随后发展的四 联因素学说,都丰富了化学细菌学说的内容 四.龋病流行特点: 1. 在古代人群患龋情况并不严重. 2. 龋病随着人类进化及经济活动的发展,特 别是食糖摄入量的增加而上升. 3. 20世纪70年代以前,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 龋病指数较高,80年代开始至90年代,发展 中国家开始出现龋病上升趋势. 4. 大量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在恒牙列中,下颌第一磨牙患龋的频率最高,其次是下颌第二磨牙,以后依次是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前磨牙、第三磨牙、上颌前牙.患龋率最低的是下颌前牙.在乳牙列中,患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下第二乳磨牙,上第二乳磨牙,第一乳磨牙,乳上颌前牙,乳下颌前牙. 龋损的好发牙面以咬合面居首位,其次是邻 面,再次是颊面. 五.四联因素理论: 龋病的发生要求有敏感的宿主、口腔致龋菌群的作用以及适宜的底物,而这些底物又必须在口腔滞留足够的时间。 1、细菌: 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次为某些乳杆菌和放线菌属。 这些细菌的致龋特性是基于其利用蔗糖的产酸能力、耐酸能力以及对坚硬牙表面的附着能力。 它们能利用饮食中的蔗糖合成大量的细胞外多糖,其中主要为葡聚糖,这些胞外多糖构成牙菌斑的细菌间基质。 PH达到5.5以下时,才能导致釉质脱矿。 没 有 细 菌 就 没 有 龋 齿 2、食物: 糖的致龋作用与其种类、摄入量和摄糖频率有关. 单糖和双糖易被致龋菌利用产酸,多糖则不易被细菌所利用 ;粘度大的食糖较糖溶液致龋力强. 糖的致龋性依次为:蔗糖、葡萄糖、麦牙糖、乳糖、果糖、山梨糖、木糖醇. 3、宿主: 宿主对龋病的敏感性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如唾液的流速、流量、成分,牙的形态与结构,机体的全身状况等. 4、时间: 龋病发病的每个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从牙面上清除所有附着物到获得性膜开始产生;从获得性膜附着到菌斑形成;从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到釉质脱矿等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 获得性膜:唾液糖蛋白吸附至牙面所形成的生物膜. 六.临床表现 (一)按进展速度分类 1、急性龋:又称湿性龋 猛性龋:又称放射性龋 2、慢性龋:又称干性龋 静止龋 3、继发龋: (二)按损害解剖部位分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