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床上检出的非发酵菌对很多药物耐药,包括碳青霉烯类,但是非发酵菌对于舒普深的耐药率非常低,这也是舒普深在血液科的应用的优势之一 我们首先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012年中国CHINET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检测显示,采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P=0.01)是住院患者感染或携带该菌的独立危险因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24.4%,可作为该菌感染的治疗选择,对于危重患者可……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铜绿假单胞菌也是一样,2012年中国CHINET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检测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19.8%,呼吸道标本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最高,而血液科粒缺发热的最常见感染部位恰恰是肺部。提示舒普深是血液科粒缺发热患者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适宜之选 * 最后看鲍曼不动杆菌的情况。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日趋严重。国外研究发现多黏菌素E 的敏感性最高;我国缺乏多黏菌素E 大规模的耐药监测数据,有研究提示其耐药率最低,为10.8% ,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 2014年CHINET中国细菌耐药性检测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37.7%;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常用抗菌药物:(1)舒巴坦及含舒巴坦的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合制剂:对不动杆菌具良好的抗菌活性,国内多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有这些数据可以看到,舒普深是血液科肺部感染治疗的经验性治疗的适宜选择 * 现在总结一下,中国血液病患者粒缺伴发热的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发热是血液病患者粒缺常见的合并症;既往90天内暴露于广谱抗生素是粒缺伴发热发生的危险因素;既往耐药菌定植增加粒缺伴发热患者的总体死亡危险。碳青霉烯类的广泛应用可能增加粒缺发热风险,并导致耐药(包括XDR、PDR、MDR等)的发生。 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初始治疗可能降低粒缺发热的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 * 中国血液病患者粒缺伴发热的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肺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致病菌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非发酵菌为主,而肺部感染增加粒缺发热患者的总体死亡风险。 头孢哌酮舒巴坦可有效治疗非发酵菌感染,可能降低粒缺发热患者死亡风险 综上所述,头孢哌酮舒巴坦是血液病患者粒缺发热的适宜选择 * 既往耐药菌定植或感染与什么有关呢?研究显示,既往广谱抗生素应用是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这里给大家看两项研究的数据。一项是对747例菌血症患者的前瞻性观察性单中心研究,其中372例为G-菌感染,51例为多药耐药(MDR)菌株感染。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抗生素应用使MDRGN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57,95%CI 1.63—7.80)。另一项是对531例菌血症患者的分析,其中135例为大肠杆菌感染,其中17例(12.6%)为产ESBL大肠杆菌感染。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抗生素治疗是产ESBL大肠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22,95%CI 1.00—10.3) *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血液科应用的广谱抗生素中,最需要注意的一种就是碳青霉烯类。这里我们看一下碳青霉烯类使用对耐药的影响。2014年CHINET中国细菌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CRE菌株往往呈XDR或PDR的特征,导致感染患者可能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本次监测显示,绝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中均存在CRE菌株,以克雷伯菌属为最多,该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超过10%。XDR革兰阴性杆菌的出现和不断增多成为临床面临的另一重大挑战。本次结果与2013年相比,XDR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有上升趋势。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碳青霉烯类的 过度应用是导致耐药菌高发的重要因素。 * 全部患者的中位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为14天。住院的中位时间为26天。在随访期内,有868例(占76.2%)出现极重度中性粒细胞缺乏,即ANC 0.1×109/L。 * 我们首先来看粒缺发热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 1139例病例中,784例次出现发热。中性粒细胞缺乏7天后发热的累积发生率为60.9%,14天为75.8%,21天为81.9%,28天为83.0%,35天为83.0%,42天为87.8%,56天为99.7%。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发热是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常见的合并症 * 多因素分析证实,中心静脉置管(P0.0001, HR=3.407)、胃肠道黏膜炎(P0.0001, HR=10.548)、既往90天内暴露于广谱抗生素(P0.0001, HR=3.582)和中性粒细胞缺乏7天(P0.0001, HR=4.194)是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