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简编4第一编第四章古代印度文学.pptx

外国文学简编4第一编第四章古代印度文学.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古代印度文学第一节概 述《摩诃婆罗多》第二节目录CONTENT第三节《罗摩衍那》第四节《佛本生故事》第五节《五卷书》01概述概述印度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印度人民创造的璀璨文明,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印度古代文学对东亚、西亚、中亚、欧洲,尤其对南亚和东南亚等地有过很大的影响。印度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国家,古代文学除梵语文学外,流传至今的还有其他语言的文学。梵语是指古代印度通用的文言,也包括更古老的吠陀语。我们以介绍梵语文学作品为主,它的发展时期大体可分为吠陀时代、史诗时代和古典文学时代。吠陀时代从公元前1500年至前700年,是印度从原始公社解体到阶级社会形成的过渡时期。在古代印度,大型的祭祀典礼大都由婆罗门祭司主持,在仪式上吟唱诗句和经文。由于职务的需要,祭司们将自古流传下来的诗歌编订成四部 《吠陀本集》,奉为圣典。它们是祭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用严格的方法保存下来,直到19世纪才印成书。概述吠陀是译音,古译为 “明”或 “知识”,即学问、“神圣的知识”之意,现在也有人译为 “智慧书”。《吠陀本集》共分为四种,即 《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娑摩指祭祀用的歌曲,即颂神歌曲)、《夜柔吠陀》(“夜柔”即祭祀,是说明祭祀如何进行的书)以及 《阿闼婆吠陀》。其中最古、最主要并具有文学价值的是 《梨俱吠陀》,其次是 《阿闼婆吠陀》。《梨俱吠陀》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前后编成,它的自然环境大致是印度河一带。在这部本集中,共收集诗歌1028首 (其中附加的有11首),是印度现存最古的诗歌总集。《梨俱吠陀》(“梨俱”是书中诗节的名称)意为赞颂吠陀,它的核心部分是颂神赞歌,其他约有二三十首是直接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情况的。概述《梨俱吠陀》产生于人类的幼年时期,上古的印度人还不了解大自然的奥妙,往往带着幼稚的想象和主观的幻想去认识神秘莫测的外部世界。一方面,他们希望神能为人除灾降福,保佑安宁;另一方面,却又把天、地、日、月、晓、火、水、雷、风等都奉为神,并把他们完全人格化,使这些体现自然力量的神具有人的形体与性格。如第4卷第52首对黎明女神的赞颂:这个光华四射的快活的女人,从她的姊妹那儿来到我们面前了。天的女儿啊!像闪耀着红光的牝马似的黎明,遵守自然的节令,是奶牛的母亲,是双马童的朋友。你又是双马童的朋友,又是奶牛的母亲,黎明啊!你又是财富的主人。你是驱逐敌人的,欢乐的女人呵!我们醒来了,用颂歌迎接你。像刚放出栏的一群奶牛,欢乐的光芒,到了我们面前。黎明弥漫广阔的空间。光辉远照的女人呵!你布满空间,用光明揭破了黑暗。黎明呵!照你的习惯赐福吧!你用光芒遍覆天穹。黎明呵!你用明朗的光照耀广阔的太空。概述《阿闼婆吠陀》意为禳灾吠陀,它的定型可能比 《梨俱吠陀》晚些。 《阿闼婆吠陀》中的大部分诗是婆罗门做巫师时当咒语使用的,其中有些是禳灾求福的诗,有些是治病和驱逐邪恶的诗,此外,还有一些诗和散文意义晦涩。在作为咒语的诗中,有不少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如治咳嗽咒语和求雨诗就是一些风格清新、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的小诗:像太阳的光芒,迅速飞向远方,咳嗽啊!远远飞去吧,跟着大海的波浪。雷啊!怒吼吧。请你使大海的波涛汹涌。雨啊!请你用甜蜜的乳水浇洒大地。请在求庇护的人身上浇下倾盆大雨;让那些瘦牛的主人快快回家去。概述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随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代表一般平民利益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这两个教的政治观点和宗教观念大体相同,都不信吠陀,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佛教后来继承了婆罗门教关于造业和轮回的思想。这一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和各王国之间的斗争不断激化,社会上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思想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哲学思想形成了许多派别,除婆罗门祭司仍然尊吠陀重祭祀外,还有代表唯物主义观点的顺世派、信仰苦行出家修行的极端派,以及由婆罗门上层人物中的一些改良主义者形成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吠檀多派等。概述上述几种宗教与各学派的思想观点,给这一时期的文学打上了很深的烙印。首先,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的有以口头创作形式在民间长期流传的两部史诗 《摩诃婆罗多》(详见本章第二节)和 《罗摩衍那》(详见本章第三节)。其次,有传授 “吠陀”的各个派别编订的一些文献,称为 《梵书》 (或译 《净行书》)。它们大都附加在每部吠陀本集的后面,对本集进行一系列的解释。《梵书》主要记载举行各种祭祀的规定和论述。书中虽有不少神秘枯燥的说教,但它在印度是最早的散文,保存了一些反映当时时代面貌的神话传说,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文学,除史诗、吠陀文献外,佛教和耆那教文献中还有不少富于文学成分的著作。大约从12世纪开始,随着佛教寺院组织遭到大规模的摧毁,佛教文献在印度本国大部分失传,而在国外,如锡兰、缅甸、泰国等一直保留着大量巴利语文献。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