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十一章钟嵘《诗品》的诗学观.pptx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十一章钟嵘《诗品》的诗学观.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 钟嵘《诗品》的诗学观; 第一节 历史意识与诗歌批评 ;钟嵘的《诗品》是与刘勰的《文心雕龙》齐名的一部诗学评论专著。钟嵘(468—518),与刘勰是同时代人,出身地位较低,做过小官,在门阀当政的年代虽有大志,但一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对当时门阀士族的审美情趣与诗学标准,钟嵘是持否定的态度的,这从他对沈约等人的评论中可以看出。;《诗品》是钟嵘晚年的作品,本名《诗评》,他将自汉至梁122位五言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品第,计上品11人(此外还有古诗,作者不明),中品39人,下品72人。在《诗品》中,钟嵘对这些诗人及其作品分列高低,对其成就也作了评论与褒贬,并且区分源流,力图找到这些诗作的文学渊源。;《诗品》作为魏晋六朝诗学的代表作,与《文心雕龙》珠璧相联,不仅外在体貌一样宏大,而且有着一致的深沉的历史意识与忧患精神。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指出:《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论诗论文而知溯流别,则可以探源经籍,而进窥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矣。此意非后世诗话家流所能喻也。(《文史通义·诗话》) ;章学诚的这段话强调《诗品》与儒家六艺之间的联系,固然有一些偏颇,比如《诗品》开创了以鉴赏为中心的批评论,一改过去诗论重心在于美刺比兴的特点,钟嵘重视五言诗的文体审美特点,这都是以往诗论不曾有的。但是《诗品》确实同样贯穿了《文心雕龙》中的通变观,在变之中求通,注重诗学精神的历史传承性,继承了包括《诗经》和《楚辞》中的人文精神,将其作为五言诗的精神内核,并且融合了五言诗自身的审美特性。;这就是《诗品序》中提出的将“指事造形,穷情写物”与传统的“三义说”相结合,并且对于“三义说”作了新的阐释,将“兴”说成是“文已尽而意有余”。《诗品》中的审美理想,显见得既有作为新兴文体的五言诗自身的审美特点,又融入了传统风骚的精神,从而做到了通与变的有机结合,将诗学批评的??史意识与审美价值观互融互动,构筑了崭新的诗学精神观。 ; 在《诗品序》中,通过天人关系互动的宇宙精神来看待诗歌的产生与功能的观念是十分明显的。《诗品序》一开始就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这段话蕴涵的宇宙意识是十分明显的,其中虽然借用古老的诗学传统,通过“气感说”与感天地、动鬼神的说法,强调诗歌的咏吟情性首先来自这种对诗歌的宏观把握之中,它是沟通天人之间关系的中介。参照《乐论》、《毛诗序》以及《文心雕龙》的《原道》篇,可知从天地人三者关系中看待诗乐是古老的文化观念。;钟嵘虽然生在六朝齐梁时期,但是他与刘勰一样,对于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有价值的部分仍然是注重加以汲取与改造的。这段话对于诗歌精神的追本溯源,旨在强调诗学与天地之道的贯通,这与《文心雕龙·原道》一开始提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的观念如出一辙。而钟嵘之所以批评当时诗风浮华不实,恰恰在于其失却了这样的诗学传统。 ;《诗品序》在对五言诗从滥觞到发展的历程的分析中,也鲜明地贯穿了这一宗旨。他从弘扬诗歌的风骚精神着眼,对汉魏以来五言诗的演变进行了评判。比如他指出西汉是一个“辞赋竞爽,而吟咏靡闻”的年代,东汉唯有班固《咏史诗》为“质木无文”,而建安年代的五言诗兴起了一个新高潮,“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称扬西晋太康文学“亦文章之中兴也”,而对于西晋永嘉年间五言诗“淡乎寡味”,东晋时代的玄学诸公之诗,则深为不满,批评它们“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钟嵘赞扬郭璞、刘琨等人勇于变创其体的创作,特别赞赏“刘越石仗清刚之气”的诗歌作品。钟嵘本着这种批评精神,对五言诗的作者进行了赞美与好评:“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钟嵘所以赞美他们,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作者既传承了风骚精神,又体现出五言诗创作的美学原则。 ;对于五言诗的美学原则与创作特征,钟嵘是这样认为的: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这段话说明钟嵘比较四言与五言,并非是从形式简朴与华美的角度去说的,而是从重在抒情达意的角度去申论的。四言诗可以取效风骚,但是由于形式简朴,无法表达复杂的情感与意蕴,五言诗适应汉魏以来人们“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需要,受到广泛的欢迎,是众作之有滋味者。;在钟嵘看来,五言诗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既有风骚精神的指引,又有现实生活的感受。他在评论汉魏以来五言诗时,贯彻了这一方针。 ;本着这种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