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吕氏春秋》与先秦文学批评的融会;第一节贵生重己的审美主体论;《吕氏春秋》是由战国末年秦庄襄王丞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书。其中内容庞杂,“备天地万物之事”,它适应封建大一统帝国产生的需要,以恢弘的历史眼光和俯仰宇宙的气概,对宇宙自然、社会人事以及各种现象作了阐述,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吕氏春秋》对与文学批评有关问题的论述,大多体现在它的音乐理论中。先秦以来儒、道二家的文学批评观念中的“中和”思想,在《吕氏春秋》中得到了融合。;《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历来以杂家著称。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在大体上它是折衷着道家与儒家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尊重理性,而对于墨家的宗教思想是摒弃的。它采取着道家的卫生的教条,遵循着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理论,行夏时,重德政,隆礼乐,敦诗书,而反对着墨家的非乐非攻,法家的严刑峻罚,名家的诡辩苟察。”;《吕氏春秋》中的《重己》、《贵生》、《情欲》等篇,带有浓重的道家养生色彩。《本生》篇指出: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
《吕氏春秋》作者强调以“全性之道”作为基准来衡量审美活动,主张以主体的“全性”来选择声色滋味。虽然它也强调节制嗜欲,但完全是为了“全性”,而不是为了“修礼”。;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吕氏春秋》的作者突出了审美的需要必须与人的贵生相结合。《吕氏春秋》认为:“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蹙,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重己》);在当时物质生活成为许多人追求的唯一目标,秦王朝以权力财富为荣的风气下,《吕氏春秋》作者的这些观点显然是具有纠正时弊、为人们指明生活意义的作用。;第二节论音乐的“和”与“适”;《吕氏春秋》对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它将和谐作为音乐的最高审美形态。所谓“和”是从各个方面去说的,即音乐自身的和谐,以及对象与主体的和谐。值得重视的是,它在传统的中和观念之上,还提出了“适”的概念,明确声明“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将“适”即是否适应主体作为音乐与艺术欣赏的价值尺度,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范畴。;先秦时儒道两家对于“和”的问题均有论述,对于“适”则谈得不多,在《庄子》中的《大宗师》、《骈拇》和《达生》篇中也提到了“适”的问题,包括“适人之适”、“自适其适”和“忘适之适”三个层面,但没有作专门的论述。《吕氏春秋》的作者所以要在“和”之外另外标举一个“适”作为重要的范畴来讲,显然是为了彰显以人生为本体的思想。
;《吕氏春秋》的作者论音乐之“和”,是与它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一体化的观念相统一的。作者论音乐之“和”的产生,主要是从音乐起源的角度去谈的。其《大乐》篇在谈音乐产生时说: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氵寒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这段文字描绘了音乐从最初的始基“太一”生出,经过阴阳两仪的交感变化,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过程。《吕氏春秋》论音乐起源的看法显然受《周易》的影响。《周易》在描述天地万物氤氲化生时指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吕氏春秋》用它来说明音乐的产生,认为“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音乐也本于“太一”。;但《吕氏春秋》论音乐的形成又突出了这几点:第一,音乐是由于“形体有处,莫不有声”而产生的,即万物形成后,物体运动的振响产生了音乐,这比春秋时一些思想家笼统地说“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更加接近唯物主义。第二,它把音乐的“和”与天地的“和”联系了起来,认为音乐的和谐本于自然界的和谐,“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音乐之和是自然之和在音响上的反映。而且,音乐之和也受到社会人事的影响,“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反过来,“君臣失位,父子失处,夫妇失宜,民人呻吟,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可见,音乐之和是社会与人世状况的反映。;第三,最重要的是,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河南省2019年对口升学网络选择和判断题.docx VIP
- 兴陇中学七年级语文期中复习《骆驼祥子》单选题.docx VIP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站铸锻件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湖南选调真题及答案.docx VIP
-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课件 PPT.pptx VIP
- 第4课 直面挫折 积极应对中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高教版基础模块).pdf VIP
- 广西书院文化研讨.pdf VIP
-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一).docx VIP
- 前十题单选,后十题多选,每题5分,满分100分。.docx VIP
- 12K101-1~4 通风机安装(2012年合订本).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