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十章刘勰与《文心雕龙》.pptx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十章刘勰与《文心雕龙》.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刘勰与《文心雕龙》; 第一节 刘勰的精神世界与《文心雕龙》 ;刘勰(约465—520或521),字彦和,魏晋南北朝时最有成就的文学批评理论家。他的理论巨著《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二十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主要文体进行“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分析;创作论十九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问题;批评论五篇,对以往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专门探讨;最后一篇《序志篇》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其体大思精,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罕有的。;《文心雕龙》既是时代所造就的,也与刘勰的独特的身世经历和精神世界密切相关。刘勰兼融儒道玄佛,这些思想一起构造了《文心雕龙》的精神价值观念与方法论。 刘勰经历了宋齐梁三朝。他出身寒微,“笃志好学”,有经世之志。齐梁王朝是一个文化浮靡和文学精神世俗化的时代。刘勰认为,当时文学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先秦以来文学中的情志合一的审美观念,这种传统的偶像便是孔子。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序志篇》中,曾追忆他在30岁左右时做梦执礼器追随孔子情景: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也,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据说孔子慨叹几天不梦见周公便惶恐失落。刘勰崇信孔子,把圣典作为文章的本原,儒家的忧道意识是他写作《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这一点是很清楚的。正是在圣人的感召下,使他立志以“敷赞圣旨”为己任,通过“论文”的方式倡导儒家经典,纠正近代以来“辞人爱奇,言贵浮诡”的不良文风,使人们认识到文章的意义重大,“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在刘勰看来,这与东汉的马融、郑玄注经一样,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过,刘勰的思想又是兼容并包的。;在当时的文学论争中,他并没有如裴子野那样,走向复古,而是要求文章有坚实的情志内容,以挽救文风之流弊。他赞扬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对魏晋以来文学中的声律、对偶、用典之美也详加研讨。在当时的文学论争中,刘勰采取了“擘肌分理,唯务折衷”的公允态度,并不偏激。然而,刘勰尖锐地针砭当时文学创作领域中讹、滥、淫的文风,难以为当时文学圈里的人所接受。刘勰虽然受到昭明太子的赏识,但是整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尤其是宫廷文化趣味,与刘勰的精神世界是格格不入的。他最后毅然而然地离开官场,于定林寺燔发自誓,正式出家。不到一年,就在孤寂中悄然辞世。 ;刘勰是一个精神很执著的人。这一点与他的老师僧祐有相似之处。僧祐是一个具有虔诚宗教情结的人,信仰坚定,人格高尚,在朝野广受景仰。僧祐死后,“弟子正度,立碑颂德,东莞刘勰制文”(《高僧传》卷十一)。而佛教的精神境界与刘勰的儒学信仰正可以互补,使他成为一个思想深邃、意志坚定的人,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而随波逐流,正如他在《序志》篇末的赞语中所感叹的:“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刘勰认为写作《文心雕龙》乃是心灵的寄托,人格的彰显,而像他这样的人很难得到世俗的理解。刘勰从他的老师那里继承了佛教的重神之说,以张扬文学精神,反击当时道教对于佛教的诘难。刘勰在《原道篇》中从天地人三才的高度去说明文学的产生:“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这几句话同他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写作《灭惑论》时态度是一致的。在该篇中,他又极力神化“道”和圣人的作用,强调“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认为儒家经典是圣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产物,甚至把“河图”、“洛书”的传说也看做是“神理”的产物。;于是经典的作用和影响就被他无限夸大了,如同广大无边的佛法,可以“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此外,在《论说篇》中,刘勰提出:“夷甫、裴頠,交辨于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徒锐偏解,莫诣正理。动极神源,其般若之绝境乎!”刘勰认为晋人王衍和裴頠的“有无之辨”各有弊端,最高的宇宙境界,则是“般若之绝境”。所谓“般若”,也就是指佛教宣扬的冥会“真如”、“法性”的最高智慧。刘勰将这一佛教概念与老庄自然之道相融合,认为万物之美和文章之美,都是这种精神本体的外化。 ;《文心雕龙》另一重要思想来源便是玄学,它首先表现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上。两汉哲学的特点是执迷于天人关系的论证,但这种天人关系的论证并不是建立在理性精神之上的,而是染上了浓重的宗教迷信色彩。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到班固主编的《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