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十五章中晚唐诗学批评.pptx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十五章中晚唐诗学批评.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五章 中晚唐诗学批评; 第一节 元结与元稹的诗论 ;中国封建社会自中唐之后,出现了整体性的危机,即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皇权受到地方军阀与朝廷内部宦官势力的侵害,作为封建专制皇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护法神的儒学的地位,也受到佛学与道教学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一大批沿着科举道路跻身统治集团的官僚文人,感受到了一种严重的忧患意识,他们希望用传统的儒学去整合伤痕累累的封建机器,修补千疮百孔的儒学体系。;在他们看来,大唐帝国以及整个封建事业的危机,不仅表现在诸多的经济、政治与军事的弊政上,更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的信仰真空中,文学作为人们思想意识与社会情绪的反映,鲜明地表现出这一点。这些进步的官僚文士在大声呼吁统治者进行政治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文学复古的要求,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到元结、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无不表现出这种力图通过文学变革来推动政治改革、变法图强的忧患意识。;这样,原先相对独立的审美与文艺不可避免地向政治靠拢,文学理论也被重新解释,提出了一些新的文学观念,促使文学创作与批评向着接近社会人生与政教理念的方向发展。诗文革新使中唐文学出现了新气象。同时,也隐含着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向着宋代文学批评演变的深层因素。其中新乐府运动就是这样一场以复古形式为外表的文学革新运动。 ;新乐府是新题乐府的简称,是一种用新题来写时事的乐府诗。这种“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诗,提倡者是杜甫,元结、顾况、戎昱、戴叔伦等相继成为新乐府运动的先驱。至元稹、白居易有意倡导,张籍、王建、李绅等大力创作,于是逐渐形成一个较有影响的诗歌革新运动。元稹与白居易是好友,他们的政治见解、诗歌主张都比较一致,他们共同领导了新乐府运动,但最主要的领导者是白居易。《与元九书》、《策林》(六十八、六十九)、《新乐府序》、《读张籍古乐府序》、《和答诗十首序》以及《伤唐衢》、《寄唐生》等诗,都是白居易重要的诗论著作。 ;新乐府运动的参加者有比较一致的诗歌主张,那就是强调诗歌积极干预时政???作用,发扬两汉传统儒家诗学的美刺精神,其中凝聚着强烈的时代意识与写实性。元结与元稹的诗学理论与白居易的诗学互相应和,表现出新乐府运动共同的诗学主张。 ;元结(719—772)与白居易一样,有着关心民瘼、忧患时政、为民请命的精神,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忠实信奉者,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格追求。他在任监察官与地方刺史时,卓有政绩。他在作《闵荒诗》、《二风诗》时,力倡两汉诗学中的美刺精神。在《二风诗》后面还附有一篇《二风诗论》,其中提出: 客有问元子曰:子著《二风诗》何也?曰:吾欲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可见元结的创作充满诗学中的美刺精神。“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说出了新乐府运动人物的诗歌写作与韩愈所倡古文写作的原则,首先是出于儒家救世精神,是精神人格的造就。由于这些人物在文学创作中渗入了激昂的进取精神,其诗作的现实感召力是很强的,当时投身这一诗文运动的人物大都出于这种精神的感召,而不是为了吟咏风月。;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将政治、人生与诗歌直接融为一体的,还没有胜过新乐府运动的这些中坚人物的。他们的创作和理论可以说是中唐时代士人进取精神的最后一搏,至晚唐则步入萧散冥漠的精神意绪之中,并直接转入宋代的文士心态。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将诗歌看作干预时政、向皇帝进谏的工具,因此,在艺术形式上自然也就不甚讲究,大胆地进行革新,汰除传统的有碍于这些实用功能的篇制。在这方面,元稹有直接的论述。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提出: ;自风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曹刘沈鲍之徒,时得如此,亦复稀少。近代惟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予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 ;元稹在这里直截了当地提出,自《诗经》至乐府诗,作者的宗旨都是为了讽兴当时之事,是内容决定体制。以往的作者大都拘于古题,虽然有些作者寓意古题,寄兴当时,但是总有些龃龉不合,唯有像杜甫等人的创作,“即事名篇,无复倚傍”,这样的新乐府之作才最好地发挥了诗歌的现实作用,更好地承担起“讽兴当时之事”的责任,可见推动诗歌体制创新的缘由还是现实的需要。文艺观念与体制的急剧变迁,反映了由于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士人亟待文艺成为战斗的武器,为此不惜以牺牲诗的自身审美特质为代价。 ;作者自己也明显地看到了这一点,并且有意识地主张为了讽谏内容而轻视诗歌审美特性。比如元稹在谏院时为自己应诏进献诗集所写的《进诗状》中提出:“凡所为文,多因感激。故自古风至古今乐府,稍存寄兴,颇近讴谣。虽无作者之风,粗中遒人之采。”元稹认为自己作品的主要功能是进谏皇帝,传承了《诗经》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