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第三讲纳博科夫与.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 纳博科夫与 《洛丽塔》○ 1. 纳博科夫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2.《洛丽塔》:一部揭示围困人类的 “栅栏”的作品○ 3.《洛丽塔》中艺术的自由游戏1. 纳博科夫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纳博科夫曲折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当代俄裔美国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家世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法语和英语。 纳博科夫童年和少年时代:从贵族家族的庄园里无忧无虑、富裕安适的生活巨变为全家惶惶不安的逃亡之路;十月革命的爆发使“一切都成了泡影”。 纳博科夫的深层创作意识渗透着作家对人类生存无常的感受纳博科夫曾指出,他的作品都是 “失去童年时代俄国所引起的震动的震波”。 ○ 故国和家园的丧失,个人生活的破碎,流落异乡的孤寂,使纳博科夫展开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思考。 俄国社会现实的巨变,使纳博科夫体会到人类个体存在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人只是 “寻常自我的渣滓……仅仅是一个升华了的本体的残余”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裂缝,介于两片黑暗的永恒之间。” 纳博科夫在震惊中感到生存的茫然,他曾说:“我自己命运中的断裂在回忆中给了我一种眩晕的快感。” 人类的生活像飘忽茫然的梦,人们本以为不可能的或从未意料到的事情却突然变成现实。人类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随时都会在莫名的力量的无情辗轧下成为碎裂的渣滓,并不可抗拒地随着时间的陀螺消失在空洞的混沌中。○ 流浪期间,纳博科夫带着阴郁落寞的心绪看待欧洲,始终与西欧社会有着隔膜 在他的笔下,俄国是一个由森林、河流、阳光和蝴蝶组成的诗意盎然的世界,犹如光芒四射的天堂一般;而西欧则显得阴暗怪异、寒冷肮脏,到处堆满腐臭发霉的垃圾 博科夫笔下的西欧人反常怪癖、不可理喻,拜金,利己。 俄罗斯流亡者们难以融入西欧社会,他们将自己闭锁在狭小的阁楼、破败的旅馆、逼仄的房间里,精神萎缩,颓靡。 ○ 社会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常,使纳博科夫在创作中就深入挖掘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欲望,表现了人类对生活的激情和恣意狂放的幻想 ○ 博科夫把自己比作歌唱的神鸟西林,要在写作中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愤懑,而且他不愿沉溺在对以往惨淡经历的回忆中,而是要书写人类的梦幻并寻求精神的自由。 “纳博科夫在 《尼古拉·果戈里》中坦言,他要探索更美好的事情:“在这超尘绝俗的艺术层面,文学当然不关心同情强者或谴责强者之类的事,它诉诸人类灵魂的隐秘深处,彼岸世界 的影子仿佛无名又无声的航船的影子一样从那里驶过。”“另一世界”:“存在的另一种状态”,即人类心灵深处涌动着活跃着的情感和幻想。 所以,西欧时期的纳博科夫,创作很少涉及流亡主题,民族色彩也很淡。他的作品一般不进行现实的指涉。 ○ 纳博科夫发现,人们在幻想中不断制造自身的影像,并以影像之 “我”取代现实之 “我”,最终将在幻想世界中无数捉摸不定的影子的追逐下走向毁灭。 ○《黑暗中的笑声》中的欧比纳斯在情欲的支配下变得盲目愚昧,虽然深知受尽欺骗和背叛,却无法摆脱情欲。 ○ 《防守》中的主人公卢金难以融入学校和社会,他在象棋世界的搏杀和防守中无法自拔,最终不堪其扰,跳楼自杀。 ○ 《绝望》中生意失败的赫尔曼为骗取高额的保险费,走火入魔般认定流浪汉费利克斯与他体貌相似,于是便把费利克斯当作他的替身,精心策划、实施了对费利克斯的谋杀。 ○ 《贵族女人》中玛萨为了得到丈夫德瑞尔的财产,与情人弗朗兹合谋要杀死丈夫。他们计划了多个方案,想象着德瑞尔的多次死亡,但他们在即将得手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最后,玛萨在精神狂乱中死去。 ○ 所以,西欧时期纳博科夫的创作主题:人与欲望和痴念之间的徒劳无果的斗争,现实之 “我”与幻想之 “我”的纠缠使人类精神走向混乱和崩溃○美国时期的纳博科夫在文学创作主题:探寻自我,立足于人类普遍生存境遇的层面,表现人类生存的孤独感和精神无所归依的漂泊感 ○《塞巴斯提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主人公塞巴斯提安·奈特是个流亡欧洲的俄国作家,后来死于心脏病。重塑了一个俄国流亡者的形象。 虽然俄国流亡者生活在被故国和定居地排斥的 “孤岛”上,体会着身处他乡的窘迫紧张与惶然不安,但他们极力摆脱日益虚幻的故国回忆,也不再为适应周围环境而苦恼,而是转向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塞巴斯提安的弟弟对哥哥的生命轨迹的探寻,旨在从哥哥那里得到关于人类生存问题的启迪。 纳博科夫或许要表达的是:每一个人都是追寻自我和思考生存的 “塞巴斯提安·奈特”○ 将俄罗斯流亡者的怀乡主题与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融合 ○ 《普宁》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不适应感以及对污浊庸俗的美国商业文化的反感: 《普宁》中的主人公普宁是一位在美国谋生的俄国老教授,他在一家学院里教俄语课程。与妻子离婚后,他孑然一身,居无定所,常常住在旅馆、公寓或别人家中。他努力适应美国生活,但陌生的环境让他吃尽苦头。他常受到同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