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稻瘟病防治研究及其抗性鉴定基地
和服务五十年防治
在危害水稻生产的各类病害中,以稻瘟病为首,该病害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一般造成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40%~50%,特别严重的田块甚至颗粒无收。湖南是水稻犬省,控制稻瘟病危害对保证我省水稻优良品种的研究与推广有着重要意义。
我省稻瘟病防治工作起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1954年,湖南省农业试验总场植保系(省植保所前身)与原华中农科所植保系协作,在古丈县黑泥潭对稻瘟病进行了调查研究。次年,总场植保系提出胡麻叶斑病、稻热病(即稻瘟病)的调查计划,并于1956年对稻热病单独列题进行研究。此后,稻瘟病的防治研究一直是省植保所的重点课题,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内容也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拓宽。其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侧重于药剂防治的研究,其中对汞制剂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浓度、施用剂型、施药适期以及雨天施药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研究;20世纪60年代,主要开展了科学的水肥管理防治稻瘟病效果的研究,通过研究,探明了化肥和绿肥与稻瘟病发生流行的关系;1972年以来,与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一道在全国测报与全国稻瘟病科研协作等会议上,率先提出以推广抗病丰产品种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是防治稻瘟病的经济而有效的途径;此后至今,省植保所作为全国科研协作组抗病性研究单位,组织省内外有关协作单位,开展了抗病丰产品种及抗源鉴定筛选的研究,并进行了以抗病丰产品种为中心的综合防治试验示范。
1、持久抗瘟性与抗性育种
在大田生产中,由于一些抗性品种的抗瘟性在3--0 a中逐渐消失,因此给稻瘟病的防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解决这一国际难题,省植保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由彭绍裘研究员主持,于1990年开始了稻类持久抗瘟性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以病区时空动态效应强度抗病信息流质量反应为核心的持久抗瘟性鉴定方法,揭示了持久抗瘟性应具有的4个特征,分析了稻类持久抗瘟性形成和衰变的原因。并采用上述方法,首次鉴定出小粒野生稻、魔王谷、大白谷、疣粒野生稻等具有持久抗瘟性与多抗性且优质的品种。1997~2010年,在肖放华研究员的主持下,在安化、茶陵、桃江、安仁、怀化等干旱地区的天水田,山坡地进行抗瘟、耐旱稻种的筛选及生态适应性研究,首次提出了抗瘟,耐早稻种的“双胁迫筛选”法,并筛选出3个持久抗稻瘟病的早稻品种,其中86-76品种的审定填补了湖南早稻品种的空白。
上述成果是我国首次在持久抗瘟性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在2007年第四次国际稻瘟病会议上被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颁发了杰出成就奖,这保证了省植保所在稻瘟病防治研究领域中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2000年,持久抗瘟性研究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病圃建设与抗瘟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2.1病圃建设
运用自创的“病区半旱式病苗圃”的建设方法,在全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稻瘟病区设立病圃;采用田间自然诱发法,进行抗稻瘟病及多抗性鉴定。
1974~1985年,在有关单位协作下,选择茶陵、古丈、江华、新晃、城步设置了5个重点病区病圃及12个测试点;1989年3月,在安化县烟溪镇丰里村建立病圃;2004年3月,根据生产需要,稻瘟病研究基地从安化迁址至稻瘟病高发的桃江县高桥乡梅水洞村。2006年,国家区试稻瘟病鉴定基地落户桃江病圃,通过了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品种管理处委托湖南省种子管理站邀请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业科学院和省内有关专家进行的现场验收鉴定。2011年,桃江病圃获得农业部重点试验平台授权为:农业部益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察试验站。
1972~2010年,在病圃对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与作物育种栽培所、全国各协作单位和云南省与湖南省的品种资源以及国外引进的品种资源,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以及大洋洲的55个国家和地区的共110 000多份稻种资源的抗瘟性进行鉴定和筛选。
2.2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探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在湖南省的区系分布及其消长规律,对湖南省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病害发生流行的预测及防治均有重要意义。
1978年初,在省植保所主持下,省内有关协作单位在该所开展试验,分别以全国联合试验组提供的特特勃、珍龙l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l、合江18、丽江新团黑谷等7个品种和国际鉴别品种拉米纳德品系3、辛尼斯、NP-125、乌尖、杜勒、关东5l、沙田早(S)、卡柔罗等8个品种作为供试品种,以湖南省11个地区(市)49个县的158个稻瘟病单孢分离物作供试菌株,进行测试鉴定,共鉴定出zA、zB、zC、zD、zr、zG等6群26个中国生理小种,其中致病谱最广的毒性小种是来自茶陵湖口乡的zAI小种,而ZGI小种是湖南省分布最广、出现频率最高的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