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地区地名的语源考察以承德地名为例.docxVIP

多民族地区地名的语源考察以承德地名为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民族地区地名的语源考察一一以承德地名为例 关键词:多民族 地名 语源 考察 地名是地理事物的名称,它以语言为“构筑材料”,离开语言, 就无所谓地名。地名的语源,这里指地理事物名称的民族语言属 性,通常表现为当地民族的固有语言。多民族地区的区域地名在 语言属性方面非常复杂,但寻根溯源还是能考察出其最初语言属 性的。 地名也是区域文化的载体,它伴随着区域历史的发展而逐步形 成,并随着区域的变化而演变,最终形成一种程式化的文化积淀, 形成当地独特的地名文化。 本文以承德这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为例,考察其地名的语源构 成,从而为地域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借鉴。 、多民族地区地名的语源特点 多民族融合地区的地名具有融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汉族人占大 多数的地区汉语地名是主流,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多民族语言 的地名就比较突出,而多语合璧地名往往是这一地区地名的特 色。 历史上,承德是北方少数民族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约在四千年 以前就有人类居住,自周秦以来,即为少数民族所辖。到金.元、 明时期,这里成为蒙古人的游牧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北方少 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都先后在承德进行过军事.政治、经济等活 动。清军入关后,在客观上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限,形成了 交错杂居的格局o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大批满族人纷纷进入承德, 开始在这里定居。所以,这里的文化受蒙古族和满族的影响最大。 作为多民族融合地区,承德的地名具有融合性与多元性特点。从 共时平面看,现代承德地名多为汉语地名,但满语.蒙语依然在 地名中留有痕迹,默默地见证着承德历史的变迁。 承德的满语地名主要出现于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之后, 特别是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至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 年)的八十年间。至于这段时间产生了多少满语地名,满语、蒙 古语、汉语三种语言地名在地名总量中各占多大比例,无据可查, 难得确切的数字。据《清实录》《康熙起居注》记载,清康熙二 十年至三十四年的十五年间,康熙帝北巡满蒙生计和习武狩猎, 往返于承德广阔地域十九次,驻蹿地共85处,其中满语地名31 个(含满蒙语合璧地名9个),占37%,蒙古语地名29个(含蒙 汉合璧地名6个),占34%,汉语地名25个,占29%。 上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所见地名中,满、蒙、汉地名的比例已 大大改观,汉语地名已是绝大多数,多语合璧地名体现了地名演 变的规律。 二、多民族地区的汉语地名 现在承德的地名多数为汉语地名。承德市是在18世纪初兴起的 一座城市,是随着清王朝塞外行宫的兴建而逐渐形成的特殊的城 市,由清初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进而发展为“古北口外一 大都会”,成为清王朝鼎盛时期的京师陪都,此时承德地名也由 清初的寥廖无几渐渐多了起来,承德的很多村镇名、街道胡同名、 寺庙景点名等多于这一时期命名。纵观承德地区地名的形成,其 汉语地名有以下三种类型。 (-)形成之初即为汉语地名 清之前的地名为数不多,汉语地名也寥寥无几,据《承德市地名 资料汇编》《河北省地名志承德分志》等资料记载的承德地名的 命名来由,可以看出最初为汉语的地名,如距承德东3公里处有 明初将领常遇春的寿堂遗址,故得名“寿王坟”。清代承德随着 避暑山庄的兴建繁盛起来,这时期形成的地名有很多是汉语地 名,如承德市有一条主要街道叫“西大街”,据《承德府志》记 载,西大街为避暑山庄通往北京之间的御道,因其在山庄以西, 故名“西大街”;平泉县因城内有平地涌泉,故名曰“平泉”;“半 壁山”因村东北有座大槐山,山背悬崖陡峭呈半面山状,故得名。 一批以清朝王公大臣、地方官员的官府以及其活动地点而定名的 也多为汉语地名,如“常王府、佟王府、郑王府、都统府”。 以一些商界、士绅大户或是早先在这里定居的老户家族的姓氏而 定名的,如“温家沟、潘家沟、柴家沟、赵家沟、吴家沟、孟泉 沟、王家花园、劳家园子、曹家园子”。以经商种类或是按某一 种行业集中在一个地址,多家门店占据这条街巷而命名的,如“粮 市街、草市街、马市街、皮袄街、板棚街、鸭子圈(后叫东兴市 场)、窝瓜园、韭菜沟、南菜园子、火药库沟”。 (二)由满蒙地名汉化而来 承德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区,清之前有很多蒙古族在此活动,故蒙 语地名很多,清代大量满族移民到来,满语地名多了起来,这里 也有很多关内移民来的汉族人,清朝之后,这里的地名出现了很 明显的汉化趋势,现在的一些汉语地名很多是由最初的满语、蒙 语地名意译而来。如:“热河”蒙古语曰“哈伦告鲁”,汉译“热 河”。 滦平的“鞍匠屯”原为满语“恩格木嶋珊”(Enggemuga?an),后 意译而成。 (三)解放后形成的汉语地名 解放后形成的地名多为汉语地名,如西大街的“安定里、美风里”、 南营子五条的“居仁里”、小溪沟的“三槐里”。后来,在钟鼓楼 前建起了 “一市场”,在草市街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