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
古诗的 声律(节拍) 节奏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
(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昔我 /往矣,杨柳 /依依;今我 /来思,雨雪 / 霏
霏”(《诗经 ?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 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
个完整的节拍外, 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 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 七言是三
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 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
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
具顿挫、 变化之美。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 也是经典的声
律节奏。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 / 两岸/
阔,风正 /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孤山 / 寺北/贾亭 /西,水面 /初平/ 云脚/ 低(白居
易《钱塘湖春行》)。
古诗的意义结构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 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
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 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
的诗歌时代。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如:馀霞 /散/ 成绮,澄江 /静/ 如练。喧鸟 / 覆/春洲,杂英 / 满/芳甸。(谢脁《晚登三山还望
京邑》 )。这样, 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 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
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
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如:海内 /存/知己,天涯 /若/ 比邻。(王勃
《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 / 到死/丝/方尽,蜡炬 /成灰/ 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不过, 这样一来,诗的声律节奏与意义结构二者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错位。 如果说第一
种是经典的声律节奏, 是诗的声韵所要求的自然节奏, 那么第二种就是对自然的声律节奏的
一种背离。换言之,诗韵所带来的呼应回环美,有所淡化。为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
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且看一首完整的诗,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 /农家/腊酒/ 浑,丰
年/ 留客/ 足/鸡豚。山重 / 水复/疑/ 无路,柳暗 /花明/ 又/一村。箫鼓 / 追随/春社 /近,衣冠 /简朴/
古风/存。从今 /若许/ 闲/ 乘月,拄杖/ 无时/夜/叩门。
两种节奏形式交错起来,产生了更丰富、更深永的美感效应,经典的声律节奏与对它
的突破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诗应有的自然的声律美。 不过, 第二种节奏形式中, 单音节在句
中的位置是值得注意的, 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 它都是处于最后一个节拍之前, 在意义上往
往与最后一节拍结合较紧, 而与开头的节拍更疏离。 粗粗看上去, 它与第一种形式是相似的,
这种节奏形式可以看作是第一种形式的一个变式。为此,前人提出了 “三字尾 ”之说,现代有
学者则把它称之为 “半逗律 ”(林庚《唐诗综论》)。前者认为,五七言诗句末尾三字,从意
义上看是一个大的意义单元(如 “存知己 ”、“丝方尽 ”)。后者则认为诗句之内还存在一个 “半
逗”,五言在第一节拍后(如 “海内// 存/ 知己 ”),七言在第二节拍后(如 “春蚕/到死 // 丝/方
尽 ”)。因此,可以说,第二种节奏形式是在没有根本违背经典的声律节奏的前提下所作的
一个小变通而已,仍然是声律与意义的和谐统一。然而,又有些诗人为了追求诗意的奇峭,
对于 “三字尾 ”或 “半逗律 ”规则都突破了。如:①名 // 岂文章著,官 // 应老病休。(杜甫《旅
夜书怀》)②永夜角声悲 // 自语,中天月色好 // 谁看(杜甫《宿府》)③有时 // 三点两点雨,
到处// 十枝五枝花。(李山甫《寒食》)④寻觅诗章 // 在,思量岁月 // 惊。(元稹《遣行》)
以上各例全部都不符合 “三字尾 ”规则,从意义结构看,例①中 “半逗 ”的点在第一音节之
后,例②在第五音节之后,例③在第二音节后,例④在第四音节后。只要稍一诵读,就能发
现它们与前述两种形式的巨大差异。 在这里, 诗的自然声律节奏, 被彻底打破,代之而生的
是一种拗峭、奇拔的效果。
中学生如何划分古诗节奏
中国的语文教育向来是特别注重诗,而一直到二十世纪上半期,学诗都特别注重吟诵
的。 而传统的吟诵,有腔有调,节奏完全依照自然的声律节奏,而不管意义结构如何 ,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