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消化和吸收 * * *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正常慢波的节律 静息电位、慢波、动作电位 * 胃肠的神经支配 短反射弧 长反射弧 食物 (视、味、嗅) 情绪 * 胃肠激素 (胃泌素) G细胞 I 细胞 K细胞 S细胞 Mo细胞 盐酸分泌、胃窦收缩 胆囊收缩、胰酶分泌 胰岛素分泌 胰液、胆汁分泌 (水和HCO3-) 引起移行性复合运动 * 消化过程总图 * 口腔内消化 量:1-1.5L/天 成分: 水占99% 有机物:粘蛋白、溶菌酶、唾液淀粉酶、免疫球蛋白、血型物质等 各种无机物 食管下括约肌(LES) * 胃内消化 胃液成分: 贲门腺 粘液腺,分泌粘液 泌酸腺(胃底与胃体) 壁细胞(盐酸、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粘液颈细胞(粘液) 幽门腺 粘液细胞(碱性粘液) 胃的运动形式 容受性舒张 紧张性收缩 蠕动 胃的排空 MMC 推送与反流 30% 60% 10% * 促进: ①ACh(M3受体) ②促胃液素(gastrin) 胃及小肠上段粘膜 G细胞分泌 通过血液循环作用 G17,G34,G5 ③组胺(H2受体) 胃粘膜固有层 肠嗜铬样细胞(ECL细胞)分泌 局部弥散,作用于壁细胞 抑制: ①生长抑素 D细胞分泌 直接抑制壁细胞 抑制G细胞和ECL细胞,间接抑制泌酸 ②PGE2/PGI2 迷走N、促胃液素促进释放 ③EGF * 小结: 影响胃液分泌的因素 ━━━━━━━━━━━━━━━━━━━━━━━━━ 促 进 抑 制 ───────────────────────── 食物 蛋白质 糖 盐酸 脂肪 高渗溶液 ───────────────────────── 激素 促胃液素 糖皮质激素 促胰液素 胰高血糖素 ACTH 胰岛素 生长抑素 抑胃肽 PG 缩胆囊素 肠泌酸素 肠抑胃素 球抑胃素 ───────────────────────── 药物 ACh 组胺 阿托品 甲氰咪呱 咖啡因 乙醇 奥美拉唑(洛赛克) Ca2+ 毛果云香碱 ───────────────────────── 神经 迷走N 壁内N丛反射 交感N 肠-胃反射 迷走-迷走反射 ━━━━━━━━━━━━━━━━━━━━━━━━━━━━━━━━━ 情绪 应激状态 恶劣情绪 ━━━━━━━━━━━━━━━━━━━━━━━━━ * 小肠内消化 化学消化 胰液 胆汁 小肠液 机械消化 分节运动 蠕动 MMC * 头期 20% 胃期 10% 肠期 70% ACh G细胞 I细胞 S细胞 胰液 小导管管壁细胞 腺泡细胞 * 胆汁 胆盐 bile salt:占50% 胆汁酸(胆酸、鹅脱氧胆酸)+甘氨酸/牛磺酸 胆盐的肠肝循环 作用:乳化剂,利胆剂 磷脂 phospholipid:占30-40% 卵磷脂为主,参与乳化脂肪 胆固醇 cholesterol:4%,易结晶 胆色素 bile pigment:2%,胆红素 肝胆汁(金黄,pH7.8-8.6) 胆囊胆汁(色更深,pH6.8) 乳化脂肪 混合微胶粒 * 胆汁分泌、排放及调节 肝细胞分泌 胆囊贮存 排放入小肠 胆囊收缩 Oddi括约肌舒张 迷走N 胆盐肠肝循环 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 头期 胃期 肠期 * 小肠的运动 紧张性收缩 分节运动 混合消化液,便于化学性消化 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便于吸收 蠕动 推进食糜,0.5-2cm/s 蠕动冲:快速推进食糜,2-25cm/s * 吸收 消化道各部位的吸收 口腔:很少吸收 食道:不吸收 胃:水和酒精 十二指肠和空肠: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产物 回肠:胆盐和VB12 大肠:水分(80%)和盐类(90%) 小肠有利于吸收的条件 * 吸收途径 跨细胞途径 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饮等 旁细胞途径 * 长链脂肪酸甘油一酯 胆固醇 糖 蛋白质 * 主要消化液:胃液、胰液、胆汁 受神经、体液的双重调控,以体液为主 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 进食是消化液分泌的自然刺激物 消化道的运动与各部位的功能相适应,各有特色 胃:容受性舒张 小肠:分节运动 大肠:集团蠕动、排便 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水、糖、氨基酸的吸收,均继发于钠离子的吸收 * 交感神经: ①来源:脊髓胸腰段侧角 ②换元:腹腔神经节 ③作用:抑制胃肠活动 副交感神经 ①来源:迷走神经、盆神经 ②换元:壁内神经丛 ③作用:ACh兴奋,NANC抑制 * * * 交感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四年级上道德与法治《学会识别广告》教学设计.pdf VIP
- 2024融合大语言模型DeepSeek技术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pdf
- 监控系统项目完整技术标书.docx VIP
- 临床合理用药解读-质子泵抑制剂的处方和医嘱审核要点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山东省化工装置安全试车工作规范 DB37_T 1854—2020 山东.pdf VIP
- 安徽—夏凯月—课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pptx VIP
- 房屋租赁合同,房屋租赁合同,房屋租赁合同.docx VIP
- 安徽—夏凯月—设计—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docx VIP
- 业务学习-子宫脱垂.pptx VIP
- 海尔风冷模块样册.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