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學會之起源和早期歷史 陳保成
2009 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金融風暴後全球經濟不振,海運市場由高峰轉入低潮,
中國圓百年奧運夢又兼逢六十週年慶典,凡我中華民族無不欣喜自豪。香港海運學會也
於是年適逢銀禧之喜,歲次己丑屬牛,筆者亦已屆花甲退休之年,「泥牛入海」36 年,
無甚建樹。早年入會,有感學會純以學術交流為目的,不談政治,遂參與理事工作,至
今已二十餘年。年初學會授予歷來首名資深會員銜,至感榮焉。銀禧特刊徵稿,筆者一
口應允,本欲以多年經驗以饗會員讀者,惟總覺現今會員對學會之成立與早期奮鬥歷程
多不甚了解,筆者不材,際此銀禧之年,執筆為學會起源作一紀錄,免日後為世所淡忘。
學會之成立,朱志統 、魏立志,兩位實為發起人。朱 、魏二人乃香港少有擁有英國
運輸部授與特級船長(D.O.T. Extra-Master)資格人士 。80 年代同任教香港理工學院航海
系。當時香港有關海事之學會如特許船舶經紀學會(Institute of Chartered
Shipbrokers) ,航海學會(The Nautical Institute) ,皇家造船師學會(The Royal Institution of
Naval Architects)等均為英國在港之分支,因同時為專業學會,入會門檻都有一定要求,
筆者便因非英藉人士 ,當年被拒諸門外。況且通信,語言皆以英語為主,對本地華人同
業之交流均造成障礙。朱、魏二人遂倡議籌組一個以本地為基礎之航海學會,以中文為
主要溝通語言,不論保險 、法律 、經紀 、銀行 、航海 、碼頭 、倉庫 、行政,只要與海運
有關之從業人員,均可以此平臺作學術交流。
第一次籌備會議於 1984 年 1 月14 日在海員俱樂部舉行,除朱、魏二人外,尚有數
位同業友好,董貴堯 、劉光 、岑爾康 、洪尚佩 、柴剛平 、李樹中 、童恩通 、林燦華。在
該次會議中,各人對朱志統起草之會章作出討論,並決議由魏重寫。十天後第二次會議,
商討了其他創會安排及對會章作了最後修改,此次會議加入了楊昭仁及陳錦榮兩位。
海運學會正式於 1984 年5 月28 日在社團註冊處登記,會章訂明理事9 人,候補理
事2 人,註冊地址乃朱在港島南區住處。第一張通告以朱名義向同業發出,廣招會員,
聲明面對 1997 香港主權回歸問題,學會之成立以提高海運知識,技術為唯一目的,不
涉政治。當時學會利用朱在干諾道西榮峰海事有限公司為通訊處。會員名單很快便增加
至 107 人,同年 10 月26 日在理工航海系舉行第一次會員大會,出席會員53 人,選出
魏立志為第一屆主席,朱志統 、鮑世洪為副主席,李堯猛為財政,劉世安為核數,董貴
堯 、劉衡為總務,陳澤民 、李道隆為公關,林燦華 、任建藻為秘書。並同時成立會員,
學術及海運前景探討三個小組。同年又先後邀請了當年任職盧王徐律師事務所的吳國英
為法律顧問,萬國海事(Multinational Maritime) 陳潤均為顧問,積極拓展會務。魏立志
得其設計師友人蔡啟仁幫忙,橢圓藍底白波浪紋又像船用纜紋之‘S’形會徽很快便敲定下
來,1984 年 12 月20 日理事會通過後於1985 年 1 月的海運季刊創刊號面世並沿用至今,
通訊處自此亦改用郵政總局信箱6081 號。
第一個講座於 1985 年 1 月23 日在理工學院舉行,由朱志統主講船舶安全及証書,
該年此後每單月都有學術主題講座。1985 年4 月23 及30 日,學會在海員俱樂部主持了
一個較大型為期兩節的香港海運前景研討會,與會同業就當時香港擬設立新船舶註冊的
有關制度 、海員訓練 、考試 、前景作出熱烈探討。理事會其後更就此次研討會結果,向
政府提出書面建議,隨後學會被邀派員參與其後成立的香港新船舶註冊委員會工作。
中國自1978 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經濟先趨工業化,繼而城市化,再而環球化,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中國貨運進出口大量增加,海運極需發展的大時代,可是當時中國海
運實務知識貧乏,國際經驗不足,當時以招商局為首,與國內有聯系的一批香港公司,
本擬在港成立一學術組織,希望利用香港的優越地理環境及國際海運實務與訊息為祖國
提供支援。學會生逢其時,彼等公司亦以目標一致,決定改為支持學會作為學術組織,
不另作安排。1985 年3 月於第六次理事會通過接納招商局方任遠、朱新瑜、新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