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画论导读》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中国画论:第六章:明代画论(上)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或要求:
1、了解明代绘画理论的基本面貌。
2、重点掌握王履、徐渭的画论。
教学重点、难点:
王履、徐渭的画论
教学进程(包括基本内容、环节、步骤):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第六章 明代画论(上)
●王履的《华山图序》
●为浙派辩护的李开先的《画品》
●徐渭论画
教学环节与步骤:
第六章 明代画论(上)
元代的绘画摒弃了南宋的传统,取法北宋以至唐人,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基本如此。明代初期,戴文进、吴伟等画家又摒弃了元人的传统,学习南宋马远、夏珪一派的风格,人们称之为浙派。山水画这种舍近师远的现象,其原因当然不止于一两点,最主要的是艺术审美趣味的变迁。元代画家拒绝继承南宋的绘画传统,是由于文人轻视南宋的院体画。明初,恢复了宫廷画院,因此,南宋的绘画又成为学习的对象,不仅是山水,花鸟也如此。其后,以沈周、文征明为代表的吴派兴起,逐渐代替了浙派在画坛上的支配地位,是文人画又一次压倒了院体画。明代晚期,董其昌等人另立画派,提倡山水画南北分宗论,也都离不开文人画与院体画斗争的大范围。
明代中期,表现自然美的写意花鸟画开辟了新生面,杰出的代表是陈淳、徐渭等人。被称为明代四大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他们创作的山水画,从总的方面看,比明初有生气有发展,但成就未能超过宋、元人。晚明的陈洪绶在人物画方面独树面貌。他取材《楚辞》、《西厢记》、《水浒传》的绘画,是明代画坛最后的异彩。
明代的绘画理论,基本上反映了明代绘画发展演变的脉络。从画论著作数量说,骤然遽增,可是因袭者多,创见者少。值得重视的画论,归纳起来有这样一些方面:王履论师造化与师古人的《华山图序》;李开先为浙派辩护的《画品》;徐渭的画论;山水画的南北分宗论;邪甜俗赖及生熟之说;沈颢等人论题跋与印章。
王履的《华山图序》
明初,恢复了宫廷画院,规模、人数不减两宋,成就却无法比两宋。明朝画院所以逊色,最初与朱元璋缺乏艺术民主空气有关系。有的画家应对失旨坐法(赵原);有的画家不称旨竟被杀头(盛著)。在野画家王蒙,因牵涉案件死在狱中。这种现象在宋代是没有的。但严刑峻法只是一个原因,不是唯一的原因。中国历代绘画的盛衰史,还给我们启示了另一条规律,艺术创作一旦脱离生活,必然空洞乏味,不管画家是在朝还是在野,不管是反映社会生活还是反映自然景物。宋徽宗赵佶主持下的画院,生活圈子已经很小,但在小范围内仍以造化为师,要求真实地描绘那些珍禽异鸟、名花奇石。明代画院基本上脱离了师造化的传统,作品内容多模拟古人,这是画院无起色的根本原因。明代初期,绘画上的拟古风气在画院外也有。山水画家王履的绘画实践和他的画论,充分说明师古人与师造化何者是第一位,艺术的创新从何而来。王履是学习马远、夏硅一派山水的。他认为马、夏的画“粗也不失于俗,细也不流于媚”。
洪武六年(1373年),王履已经五十多岁了,他从南方到北方,亲身游历了华山。这次名山之行,使他的创作增加了新血液,打开了新眼界。他回顾过去画画是“纸绢相承而已”,于是他改变了道路,作《华山图》四十幅,把体会写入《华山图序》云:
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古之人之名世,果得于暗中摸索邪?彼务于转摹者,多以素纸之识是足,而不之外,故愈远愈伪,形尚失之,况意?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应为岂)能图耶?
王履认识到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绘画描写形象,离不开意,但意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形似是最基本的东西。要作到“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不观察对象,怎么能画象呢?那些只从前人作品中寻找绘画的“素纸之识是足”的画家们,久而久之,形似都得不到了,何况是意呢?如果不见华山,怎么能画华山呢?王履理直气壮地论证了师造化的重要性。在谈作画过程时他写道:
既图矣,意犹未满,由是存乎静室,存乎行路,存乎床枕,存乎饮食,存乎外物,存乎听音,存乎应接之隙,存乎文章之中。一日燕居,闻鼓吹过门,怵然而作曰:得之矣夫!逐麾旧而重图之。斯时也,但知法华山,竟不知平日之所谓家数者何在。
从领略真山水中获得了艺术感受,孕育了创作题材,开始作画,但画出来的东西不尽如意。于是又重新构思,在饮食起居等活动中,一刻也摆脱不开蕴酿的思绪,最后终于茅塞顿开,开始了再创作。在一心只想如何真实而完美地描绘华山的情况下,把平日所学的作画规矩(家数)全忘记了。王履描述了从体验生活到进入立意阶段的甘苦。从中揭示出,只有师造化才能冲出陈旧的条条框框,使作品有出新的可能。
由此,王履谈到如何正确看待前人留下的艺术法则的问题:
夫家数因人而立名,既因于人,吾独非人乎?夫宪章乎既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