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網路合作學習的幾個轉折.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活躍成員形成的小眾團體,擁有代表性與使命感,對張貼的人和潛水觀看的人而言,他們的文章促成兩造的持續參與。 * * 因此當我們把研究的視野放在跨組動態性時,補捉的並不是小組內如何學習探究的歷程,而是還原這些學員是怎樣在長達六週的探究活動中,透過機制的設計,和他們在地實踐的投入與演化出自己想要的社群生活樣貎。像是一個讓他們可以暢所欲言的社交性社群,找到據有感;一個讓他們彌補小組區流量不足,在同步互動中找到社群感;一個讓他們可以在張貼與觀看中,在一個看似戲臺的地方,因為持續的有演出,有演觀眾,因此也增加了參與感,因此我們發現橫跨在設計與湧現之間的是參與者對社群的擁抱與在地經營的重度投注性,給出的協商空間。 台下觀眾(潛水者) 都是他們,超強的,哇!好厲害喔。就是有時候上線,半夜三四點上線,他們還可以在那邊繼續聊,超強的,時間很多,很特別。…至少有一個熱鬧的地方。…就會覺得自己的作業沒做完沒關係慢慢做,還有一堆人陪你。(S_C03_01,282~292) 而戲班收工總是最後,在遠處工作尚未休眠的人,雖然不能來看戲,但是遙望那戲臺尚存的燈光與人聲雜杏,心中多了一份在一起的溫暖。 * 在【跨組區】的發表與觀看找到位置 【他們】【我們】感,不是分離,是不同的據有。 Ash(活躍者):他們只是看過了(註:例如網路禮儀)就算了,就覺得這樣很不好,大部分的人都這樣,不會像我們那幾個那麼閒,一天到晚沒事就『啪』…一長串。(S_D10_01, 200~202) 對張貼的人(broker)和潛水(lurker)觀看的人而言,活躍成員的文章促成兩造的持續參與。 ?不同的人在這樣的盛會中、在【跨組討論區】的發表與觀看(give and take)中找到自己座落的位置。 * * brokers lurkers 享受台上熱鬧演出 感受社群感 製造熱鬧氛圍 連結社群 跨組區做為戲臺 連接brokers與lurkers 湧現的結構 give vs take 戲臺 湧現的實踐面貌 跨組區與小組區的共生 穿梭作為挽回對同步學習的需求 社交性社群有利成員據有感的形塑 * 跨組區與小組區的共生 山河相切的譬喻(Wenger,1998) 山河毗臨相依,是山引河、或是河切山呢? 【跨組討論區】因為它狀似水流川川不息的高訊息流動量,牽引著成員持續在討論狀態較為緩慢的【小組討論區】逗留:一個不斷湧現新話題的跨組區與一個往往處於等待、安靜的小組區,產生緊密的依存關係。 【跨組討論區】的涉入,讓學員有一種對整個社群脈動的了然於胸的掌握感,因為他們是如此的關切著別人怎麼在這裡過活、欲知曉一個好的【小組討論區】樣貌如何 兩區的共生關係?撐開社群生活的全貌 * 同步學習的刻痕 對同步互動的在意,凸顯著只要有人上線貼/回應文章就是一件了不得的事 他們與所處非同步環境相抗拮激發的搏鬥,湧現之結構:投注大量時間在穿梭於跨組與小組之間,用跨組彌補小組的限制,對他們的跨組區展開隆重的經營。 ?挽回同步感,是他們對設計的回應 * 社交性社群 vs 成員據有感的形塑 【跨組討論區】裡,這種看似鬆散實則纏密的社交言談下逐漸編織起社群的參與規範,成員得以據有(appropriate)如何成為社群一員的觀點 看戲的、演戲的、說故事的、聽故事的人都因為座落在同一向度的空間,因共在而得以捕捉整個社群的樣貌 ?戲場子給出社群的規範與價值 * 結論 橫跨在設計與湧現之間的是參與者對社群的擁抱與在地經營的重度投注性。這讓他們得以據留與盤旋在整個社群的大小場子,也讓我們得以捕捉組內與跨組十足的動態性。 * 社群生活全貎 跨組區 小組 c 小組 b 小組 a 小組 w 小組 z 小組 x 小組 z 社交性社群 即時互動 Give vs take 參與感 同步感 據有感 研究歷程的回顧 觀點 perspective 方法 methodology 論述 argument * 我的小板凳放在哪裡 觀點:individual ? social learning 方法:content analysis ? mixed methods 尺度:individual posts ? across forums 論述:representative ? meaning-making 深度:task ? identity * 累了嗎? 研究的熱情在於~~ * Friendly reminder 耐:文獻探討除了看結果,方法與討論都可能 是突破關鍵 勇:要有想確認自己論文價值的骨氣 細:探尋學習的意義來自抽絲剝繭 煉:量化數據給出現象的基本樣貌,質性分析 帶出現象的豐富內涵 練

文档评论(0)

benzei244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建筑工程师持证人

没啥好说的额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0月16日上传了建筑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