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兰亭集序公开课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试听之娱,信可乐也。 赏 心 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事趣六事齐臻,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人(的内心)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即幸福),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那确实是人的最大快乐也。 岂不痛哉! 感 慨 人 生 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死生亦大矣 痛 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知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喜爱某物时 时过境迁时 一时的快乐——暂时的满足 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 业无成, 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往事如烟,美好的事物已经过去经过去……感慨万千 回顾这一过程时…… 面临死亡时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古人 今人 后人 千古同悲 悲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 一场关于《兰亭集序》真伪问题大讨 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 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 然转为悲痛,是悲得太没道理了。 你认为呢? 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 消极悲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无名氏《金缕衣》 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 有什么感触? 故事导入 王羲之 兰亭 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之“山阴道”)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 君民碑 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文革中,兰亭遭到了破坏,此碑被砸成三截。虽经修补仍可见破损痕迹,其中“兰”字缺尾,?“亭”字缺头,但古韵犹存。 父子碑 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 祖孙碑 右军祠后面是“御碑亭”。亭内御碑高6.8?米,宽2.6米,碑厚20公分,为我国最大的古碑之一。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说它是国宝并不为过。 序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