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7课日喻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docVIP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7课日喻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日喻(自读课) 走近作者 苏轼(见《留侯论》) 相关背景 根据傅藻《东坡纪年录》记载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十月十二日,《乌台诗案》作于“十三日”.其写作缘由,末尾交代得很清楚:“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写作背景及用意,篇末也有说明:“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经术取士”,指神宗熙宁四年(1071)二月,根据王安石的建议,下诏罢诗赋及明经诸科,改用经义、策论试进士.于是,一般士子都在经传中讨生活.八年三月,王安石的《三经新义》(“三经”指《诗经》《尚书》《周礼》)颁行以后,“士趋时好,专以王氏《三经新义》为捷径,非不观史,而于所习经外,他经及诸子无复有读者,故于古今人物及世治乱兴衰之迹,亦漫不省”.在苏轼看来,“以声律取士”和“以经术取士”都不是正路.因此,他才以日为喻,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意感知 文章以寓言故事昭示人们:要想学有所得,必须亲身实践、日积月累,方能水到渠成.如果没有或不肯下苦功,只是拾人牙慧、道听途说,再加上主观臆测,则必然闹笑话、出偏差,甚至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 思维导图 一、古今异义 1.有志于学者也 古义:学,学习;者,……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而求其所以没 古义:……的方法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二、一词多义 1.识eq \b\lc\{\rc\ (\a\vs4\al\co1(①生而眇者不识日 认识,②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 记住)) 2.达eq \b\lc\{\rc\ (\a\vs4\al\co1(①而人之未达也 明白,②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得志,③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滕王阁序》) 豁达)) 3.既eq \b\lc\{\rc\ (\a\vs4\al\co1(①岂有既乎 尽,完,②始皇既没(《过秦论》) 已经)) 4.过eq \b\lc\{\rc\ (\a\vs4\al\co1(①皆求道之过也 过失,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经过,③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犯错,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责备)) 5.之eq \b\lc\{\rc\ (\a\vs4\al\co1(①自盘而之钟 动词,到,②故世之言道者 助词,的,③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代词,它)) 6.于eq \b\lc\{\rc\ (\a\vs4\al\co1(①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介词,比,②问于没人 介词,向,③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介词,被,④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介词,对于,⑤青,取之于蓝(《劝学》) 介词,从,⑥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 介词,和,与)) 三、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日与水居也 每天 (2)名词作动词 ①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解释 ②或莫之见而意之 揣测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于”表被动) 3.省略句 (1)问之(于)有目者. (2)以其未尝见(日)而求之(于)人也. 4.状语后置句 (1)无以异于眇.(状语“于眇”后置,应调至“异”前) (2)问于没人.(状语“于没人”后置,应调至“问”前) (3)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状语“于道”后置,应调至“志”前) 5.宾语前置句 或莫之见而意之.(“莫之见”正常语序为“莫见之”)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学以致其道.也就是说要勤奋地通过自身的学习自然而然理解、掌握道,而不是从别人那里搬一些,或者没经过自己实践而去巧取. 2.作者举“盲人识日”“北人学没”例子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用“盲人识日”说明,由于“问之有目者”,而不是“亲见”(“未尝见而求之人也”),所以,只是“得其声”“得其形”,而没有“得其实”,借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道可致而不可求——道理要在实践自然获得,这样才真实可靠.用“北人学没”,是批评“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现象,进一步强调了“君子学以致其道”的观点.比喻同样生动形象,并增强了说服力. 3.用文中的语句分别概括两个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明确:(1)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2)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4.作者说:“道可致而不可求.”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说说“致”和“求”的区别? 明确:“致”和“求”的区别是:“致”是不去强求而顺应规律,循序渐进地自然而然地得到;“求”是强求. 写法鉴赏 1.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借助形象思维,启发读者想象,打动读者心灵.让读者通过感性认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最爱的人是自己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