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ongSon bronze drum 羽人划船纹 “羽人划船纹”是极具魅力的图案,一般每船七至九人,除船头一人戴羽冠外,其余的人都是椎髻,有人执羽,有的掌舵或划船,栅台上坐着一司鼓,其动作从静坐而执槌奋力击鼓看,似乎在描绘击鼓祭祀水神的宏大场面。 Boat (Ngoc Lu bronze drum) 鹭鸟纹 鹭鸟纹 鼓面鹭鸟纹 蛙纹 鹿纹(牛纹) 龙纹(待考) 铜鼓雕饰 铜鼓上的立体圆雕装饰,瑰丽华美,其图案有马、牛、鸟、龟、虎、鱼、螺、螃蟹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鼓面均铸有四只大青蛙,体形硕大、臂部丰腴、四足挺立、两眼突出、并辅以美丽的斑纹,十分引人注目。这种工艺比起平面装饰要复杂得多,它是在鼓面铸造立体装饰时采用了失蜡法,二次铸造等工艺才能完成。 铜鼓鸟雕塑艺术与稻作文化 壮族学者蓝鸿恩先生认为:“这大约是首先发现鸟拉下没有消化的谷种落到地上,然后长出禾苗得到启发有关,此为百越人对鸟崇拜的原因之一。”他还说:“我认为早在进入农耕社会时期,古越人就已对鸟有所崇拜,否则就不会有鸟图腾的崇拜。在现在民间传说中,常有人鸟结婚的说法,说鸟本来就是仙女,天帝的女儿,和人结婚,当然就是和人有血缘关系了,所以应该是图腾崇拜。” 铜鼓青蛙雕塑艺术与稻作文化 铜鼓上最大量的塑像是青蛙,除了早期的万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和晚期的麻江型铜鼓没有青蛙塑像之外,其他各个类型的铜鼓都毫无例外地有青蛙塑像。 北流型铜鼓的青蛙塑像有两种:一种是素面小蛙,一般每鼓是四只,少数鼓面是六只。这种青蛙的形象笨拙、呆板,表面无纹饰。另有一种“累蹲蛙”,即一只大青蛙背上驮一只小青蛙。灵山型铜鼓的青蛙塑像几乎都是六只,三只单体蛙和三只累蹲蛙相间环列。这些蛙的后腿并拢成一,变成三足蛙,背部饰辫纹、同心圆纹、复线半圆纹,后腿臀都起密线螺旋纹。西盟型铜鼓有四单蛙、四累蹲蛙,其系蹲蛙有的累至三、四只,蛙体都较轻薄,显得扁瘦。 铜鼓青蛙雕塑艺术与稻作文化 从青蛙的诉说“我吃虫,你吃谷,帮你收谷助富”中,我们不难知道青蛙确实具有帮助人类实现丰饶祈求的作用。而且,在因蛙人生命对立引起蛙人生命的相互消失之后,出现的也还是“天降飞蝗,五谷失收”的局面。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稻作生产中,水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古代社会中,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水的多寡,基本上是受制于自然降雨。也就是说,每年雨水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因此,在壮族传统文化中,青蛙对于丰饶的影响也常常是通过其与雨水的关联来体现。 铜鼓打击乐与稻作文化 在使用铜鼓的地区,人们通常把铜鼓悬挂于堂中,然后用鼓律击鼓三声,细听铜鼓音色和余音的长短。如果铜鼓声洪亮圆浑,余音长,则预示着来年世界太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健康长寿。如果铜鼓声坚硬、燥音余音短,则预示来年世界不太平。如果铜鼓沙哑,余音短,则预示来年则风不调雨不顺,会有疾病、地震、洪涝、干旱、虫灾之威胁,粮食颗粒无收。 天峨县都隆村宁氏家族铜鼓十二生肖鼓点也充分说明了铜鼓音乐与稻作文化的联系——老人们根据铜鼓的特征,结合一年四季季节性变化,通过敲击鼓腰和鼓面,以节奏的快慢和声音强弱的变化来体现一年四季季节变化及特征。 古代铜鼓的源流、分布和传播 古代铜鼓是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广大地区青铜时代一种代表性的文物。最早的铜鼓约产生于公元前七世纪,即距今2600 年前,它在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各国民族中广泛使用和传播,前后绵延了20多个世纪,广泛渗入这一地区史前文化时期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铜鼓文化。 越南北部是东南亚古代铜鼓较为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其他地区,如缅甸的掸邦、泰国的东北部也发现有年代较早类型的铜鼓。铜鼓还广泛分布于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并流传到印尼的爪哇、苏门答腊、巴厘岛等地区,更远及大洋洲的新几内亚地区。东南亚海岛地区青铜文化的出现,要晚于半岛地区,大约产生公元前一千纪年后期。 王任叔认为:“印尼公元前5 世纪到公元初的文化,较多地受到中南半岛的东山文化的影响”,“印尼没有单独存在青铜器时代,所有青铜器都是成熟期的形态。铜鼓在当时主要是靠输入的。” 铜鼓文化所反映的东南亚历史发展阶段 到公元前最后几百年时,东南亚大陆的南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以及小巽他群岛,部落和氏族国家已经发展或正在发展,并向公元后一千纪国家形成的阶段过渡。而那些没有发现铜鼓的东南亚岛屿(婆罗洲、苏拉威西、菲律宾) ,表明这种层次的社会发展发生得更晚,特别是菲律宾。东南亚的黑格尔I 型鼓分布图显示,出现铜鼓的地区,是当时东南亚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首先是越南北方, 特别是红河流域,其次是爪哇和苏门答腊。 此外,泰国东北部、柬埔寨、马来半岛上,出土的铜鼓也较多,表明这些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已达到较高水平。 铜鼓文化所反映的东南亚古代居民的物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