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汉语形容词语义异指及其认知框架转换 
                                   王诗剑 
                  (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认知框架是根据人类经验所建立的概念之间相对稳定的关联形式。形容词语义异指 (形式功能错位) 
体现了语用者在交际事件中不同认知语义框架的激活。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分析现代汉语中形容词语义异指 
句,说明语用者在理解形容词语义异指句过程中体现了语用者不同认知认知框架的动态转换。 
关键词:形容词,语义异指,语义框架,转换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状态形容词所处位置较为灵活。一般情况下,因为这些状态形容词与句中 
名词有着直接的语义联系,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都出现在定语位置上。但有时它们也可置于状 
语位置和补语位置等其它位置。例如: 
 (1)小芳长长地梳了根辫子。 
 (2)小王糊里糊涂地交了考卷。 
 (3)这支笔写秃了头,需要蘸的是生发油,不是墨水。 
 (4)岳洋沿着海岸慢慢地向前走,海涛拍岸,打湿了他的鞋子,也打湿了他的裤管。 
    例 (1) (2)中的副词 “长长地”、“稀里糊涂地”并不修饰句中动词 “梳”、“交”, 
而是对句中名词 “辫子”、 “小王”进行性状描写。例 (3) (4)中的补语 “秃”、 “湿” 
并不是对句中动词 “写”、“打”进行说明补充,而是对句中名词 “笔”和 “鞋子”、“裤 
管”的状态描写。对于这种语项的句法位置和语义功能不一致的现象,汉语界称之为“语义 
异指”。张国宪在 《谓词状语语义指向浅说》一文中指出,语义异指是指句法上具有直接成 
分关系,但语义上直接成分不发生语义联系,只与非直接成分发生直接关系的形义扭曲状况。 
形容词语义异指是指位于某个句法位置的形容词的实际语义并非修饰中心词,而是句中其它 
成分。另外,语义同指是指句法上具有直接成分关系,语义上又发生直接联系的状况。例如, 
 “小芳梳了根长长的辫子”,句法上定语 “长长的”对句中宾语 “辫子”进行描写或限制, 
语义上定语 “长长的”又指向句中宾语 “辫子”,与名词 “辫子”形成直接的语义联系,这 
就是定语语义同指。 
2.形容词语义异指相关研究回溯 
2.1移位说 
    关于定状异位的语言现象研究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定语移位说”。直至 
80年代, “移位说”还是占有一席之地。 
                                      1 
                                     - - 
                                                           
    潘晓东(1981)指出定语易位前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心词已有了另一个与它结合较 
紧的定语,二是说话者有意要特别强调这个表示性状的定语。 
    吕叔湘(1986)在 《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一文中认为,“热热的来壶茶喝”,“整整走了 
一个月”, “多喝点水”中的 “热热的”, “整整”和 “多”都属于形容词的移位现象,即 
 “应该是定语的词语跑到了状语的位置上”,而且进一步指出这种移位的原因“有时是为了 
强调某个成分,有时是为了避免重复或由于其他结构条件的作用”。 
2.2语义指向分析 
    80年代以来,对于形容词语义异指,大多数学者从状位形容词的语义指向进行了分析。 
1983年沈开木首次提出语义上的“指向”,1984年刘宁生第一次在标题中使用“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 
    陆俭明(1993)在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一文中用 “语义指向”理论总结了 
 “NP+A+VP+NP ”中A 的语义指向规律。他还指出“NP+A+VP+NP ”中A 的不同语义指向除了 
    1       2                                1       2 
跟A本身的内部差异有关以外,还取决于另外三个因素:一是NP 和NP 的意义类别,二是1                 2 
VP 的类别,三是NP 与VP之间的格关系。另外,张力军(1990),董金环(1991),张国宪(1991)1 
等也都运用语义指向理论从不同角度对“NP+A+VP+NP ”的构成条件和语义特征进行了研究。1 2 
    总的说来,语义指向就是指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Parker Lord公司《电池系统组件的绝缘防护技术评估白皮书》.pptx VIP
 - 小型白菜类蔬菜栽培技术.ppt VIP
 - 白菜类蔬菜栽培技术 (3).ppt VIP
 - 建设工程档案归档清单.xlsx VIP
 - 2024年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艺术设计”赛项样题-第四套 .docx VIP
 - 2025年浙江省初中学业水平信息科技考试试卷(含答案详解).docx
 - 退工原因变更申请表 .pdf VIP
 - DB15T+3686.3-2024物业管理服务规程 第3部分:秩序维护.pdf VIP
 -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设计中职样题.docx VIP
 - 大学生简历毕业生简历求职简历 (27).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