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中的透视法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林泉高致》中的透视法则   摘要:中国山水画的独特的透视法则在时代的积累中不断改进,郭熙的《林泉高致》不仅出色的总结了山水画的创作方法,也是中国山绘画的透视有了较完善的概括。   关键词:透视法;山形步步移;观察方式   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26-02   早在文字产生之前,绘画在中国文化中便占有极重要地位,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虽然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却也为梳理思想、呈现文化发展提供了极清晰的脉络。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山水画逐渐取代了“成教化,助人伦”的人物画,成为中国画史上极重要的画科,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   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丰富的画学理论,反映出古代画家对自然敏锐的、深刻的理解的与体会,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山水画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   中国山水画的对象是自然界的无数个体。无数个体以及个体之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山水画表现空间是极其重要的。在处理这些空间问题上,山水画家逐渐形成了它独特的、具有艺术性的透视法则。   透视法,古称“远近法”。早在战国时,荀卿就有了“远蔽其大”和“高蔽其长”的论说;在中国山水画发端的魏晋时代,山水画家宗炳对透视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近大远小”的原理。他在《画山水序》中指出“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及至宋代这种初步的透视在郭熙的《林泉高志》中得到了成熟发展。   他说:“山远看如此,远数里看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是一山而兼得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步随山绕,移步换景。郭熙以举例的方式,形象客观的表述了中国山水特有的一种透视关系。但,这种观看方式无疑是与西方科学的透视格格不入的。我们知道透视原则的确立是以视点的建立为前提的,而“山形步步移”却以移动的视线,不间断的观看万里之景。当这种游弋式的观察方式产生之后,使得中西绘画在形式结构方面的不同进一步扩大。同时“山形步步移”这一理论又成为对传统中国画形式构建的最有力的阐释。   为了区别中西绘画在透视方法上的不同,人们把“山形步步移”的透视法叫做“行动性的远视法”;也有的为了对应西方焦点透视而把它称之为“散点透视”。细论起来,“散点透视”这一概念是不确切的。西方人所讲的透视是建立在视点、焦点严格概念基础上的,“散点”不等于多个视点的组合,而是移动中连续不断的观照方式;它所关照的自然对象也不是一个静止的瞬间时空,所以它是一个时序过程中带有极大自由性的视觉感受方式。因而确切的说这是一种“艺术化的透视法”。   以这种透视法所进行的创作多不胜举,尤以《千里江山图》为典范,场景如其名,千里江山,气象万千,宏大雄伟,莽莽苍苍,浩浩无垠。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这种场景都是无法写生的。画中的千里江山是一种理想化了的自然山川,是一种诗意的景观,画家笔下所描绘的物象从高远的峰巅到低缓的丘峦,从深远的幽谷到近景的林下水边,使观众的视线形成一种自上到下,自左到右的流转与曲折,由景物的平面空间节奏中,体味到一种节奏的律动和生命的波动。它依靠目光视线的不间断的游动和推移,造成既能移步换景,又能前后贯通、气脉相连的一个浑然完整的构图。画家将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变化缩小到了最低限度,表现是成功的,也是独特的。   郭熙在《林泉高志》中没有进一步阐释这种独特透视是如何形成的,但可想而知,中国这种独特的透视方法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是由文化积淀一步一步演化而来的。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庄子》)在中国的观念中“时空”是用“宇宙”来表达的。“宇”代表着无限空间的延伸;“宙”代表着过去、现在、将来无限延伸的时间,同时“宇”和“宙”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宇”与“宙”被看做是一个统一整体时,才具有真正永恒的意义。如何通过有限空间将人们瞬间所感到的客观对象与永恒宇宙联系,成为艺术家表现的课题。由此也便上升到对“道”的追求,将有限变无限、将暂时变成永恒。这种道的精神亦符合郭思对郭熙的记述“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   由于中国艺术家追求道的境界,是一种“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只有当人的心灵融入到这种有限艺术对象中时,才能使得有限的画面向无限的有机时空转换,也就是将“道”的无限空间通过有限的艺术对象表现出来。唐杜牧在所撰《阿房宫赋》中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峰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即是这种“艺术的巧变”。使有限的容量,纳天下之大。   同时这也要求

文档评论(0)

gmomo-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