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西方经济学》案例库
目录
【案例1-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案例
【案例1-2】观一叶可否知秋
【案例1-3】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方法——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案例2-1】雪天的杂货店
【案例2-2】歌星的高收入合理吗
【案例2-3】家电市场价格的变化
【案例2-4】政府对鸡蛋的补贴弊端
【案例2-5】“旧帽换新帽律八折”
【案例2-6】我国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说明了什么
【案例2-7】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案例3-1】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案例3-2】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案例3-3】手机款式为什么变化这么快
【案例3-4】你所购买的东西值不值
【案例3-5】把每1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案例4-1】上大学值吗
【案例4-2】让顾客自行定价的鞋城老板
【案例4-3】大商场平时为什么不延长营业时间
【案例4-4】利润在经济学家与会计师眼中的是不同的
【案例4-5】在土地上施肥量越多越好吗
【案例4-6】中国人养活自己靠的农业技术进步
【案例4-7】旅行社在旅游淡季如何经营
【案例5-1】政府办的大型养鸡场为什么赔钱
【案例5-2】铁路部门的垄断定价还能掌握多久
【案例5-3】麦当劳连锁店的折扣券
【案例5-4】一个最需要作广告宣传的市场
【案例5-5】小猪与大猪的博弈
【案例6-1】你愿意加班吗
【案例6-2】漂亮的收益
【案例6-3】贷款为什么要支付利息
【案例6-4】准租金与经济租
【案例6-5】一张10万元的高尔夫俱乐部的年卡
【案例7-1】汽油价格与小型汽车的需求
【案例7-2】满意即最优
【案例7-3】发生在空中的帕累托改良
【案例7-4】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局限性
【案例8-1】“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
【案例8-2】二手车市场的逆向选择
【案例8-3】委托人给代理人带的“金手铐”
【案例8-4】解决两个企业争端的办法
【案例8-5】4个学生的一个真实的实验
【案例9-1】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案例9-2】从GDP看我国的差距
【案例9-3】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案例10-1】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
【案例10-2】老百姓为什么喜爱储蓄
【案例10-3】一把“双刃的剑”
【案例11-1】刺激经济:消费还是投资
【案例11-2】住房需求是投资
【案例11-3】起早贪黑排队购买债券说明了什么
【案例12-1】“蜜蜂寓言”的启示
【案例12-2】奥运给我国经济带来什么?
【案例12-3】谁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总需求
【案例12-4】一国经济的理想状态
【案例13-1】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案例13-2】菲利普斯曲线在美国的运用
【案例13-3】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问题
【案例14-1】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又到哪去?
【案例14-2】税收不是越高越好
【案例14-3】我国出现赤字怎么办
【案例14-4】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案例15-1】现在的银行比米店多
【案例15-2】“钱从这里滚出去”
【案例16-1】双赢的国际贸易
【案例16-2】从中美贸易摩擦看“比较优势”
【案例17-1】美国在30年代萧条与40年代繁荣原因
【案例1-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案例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比如在自由市场里买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活期。经济学对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参考。
故事说的是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起乘火车去旅行。数学家讥笑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弄出的学问还摆了一堆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类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学家则笑话数学家们过于迂腐,脑子不会拐弯,缺乏理性选择。最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打赌看谁完成旅行花的钱最少。三个数学家于是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张火车票。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经济学家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上了车。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等到列车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的补了三张票,而经济学家们却只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这个故事经常被经济学教授们当作笑话讲给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