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资料 1.刘艳平.细胞生物学.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8 2.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胡以平.医学细胞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王金发.细胞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Alberts B,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M].5th ed. NEW YORK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2008. 主要期刊杂志 Cell Nature Science EMBO Annual Review of Cell Biology Trends in Cell Biology Cell Research 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 生物学网站 生物通 / 生物谷 / 生物秀 / 生物谷论 /bbs/index.php 丁香园论坛 / 中国生物论坛 / NCBI-American / * * * * * * 四、NO以自由基形式参与信号转导 小分子气体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以自由基的形式(NO·)提供细胞独特的信号通路,它可以快速地通过细胞膜,所以实现细胞与细胞间的弥散。 NO并不是单纯的一种化学物质,在体内,NO极易与O2反应,形成离子形式,因此NO·是NO可变的氧化-还原状态的总称,包括NO+和NO-等离子状态。 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催化从L-精氨酸和分子氧分解合成瓜氨酸和NO。人体NOS有三种同工酶:NOS1、NOS2、NOS3,NOS1(neuronal NOS,nNOS)和NOS3(endothelial NOS,eNOS)为构成性表达,NOS2也称为诱导型NOS(inducible NOS,iNOS)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肝脏等。 Ca2+-CaM以及磷酸化调节NOS的活性。低浓度的NO的主要靶标是可溶性的GC,NO与GC血红素基团中铁可逆性结合,引发GC的构象改变而激活GC;从3种不同来源的NO根据局部的生理需要调节血流和血压,在运动过程中,刺激骨骼肌收缩的Ca2+反复释放,Ca2+与CaM结合,并激活NOS生成NO,NO弥散出骨骼肌,进入围绕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再通过激活GC生成cGMP使血管舒张,增加局部的血液(营养和O2)的供给。 第五节 信号的整合 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是由前后相连的生物化学反应组成的,前一个反应的产物可作为下一个反应的底物或者发动者,通过一系列的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可从胞内一个信号分子传递到另一个分子,每一个信号分子都能够激起下一个信号分子的产生,直至代谢酶被激活、基因表达被启动和细胞骨架产生变化等细胞生理效应的产生。 一、信号转导途径有其共同特点 (一)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信号转导分子激活的共同机制 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绝大多数信号分子可逆地激活的共同机制。 (二)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各个反应相关衔接而形成级联式反应 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可以引起级联(cascade)反应,即催化某一步反应的蛋白质由上一步反应的产物激活或抑制。 (三)信号转导途径具有通用性与特异性 信号转导途径的通用性,是指同一条信号转导途径可在细胞的多种功能效应中发挥作用,如cAMP途径不仅可介导胞外信号对细胞的生长、分化产生效应,也可在物质代谢的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等方面起作用,使得信号转导途径呈现出保守、经济的特点,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四)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可以相互交叉 由于参与信号转导的分子大多数都有复杂的异构体和同工酶,它们对上游激活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而对于其下游底物分子的识别也有差别,使整个信号转导途径之间可相互交叉及影响,形成复杂的信号网络。事实上,每一种受体被活化后通常导致多种第二信使的生成;另一方面,不同种类的受体也可以刺激或抑制产生同一种第二信使,包括Ca2+、DAG 和IP3等。 二、嗅感受器介导了对嗅觉的感知 嗅觉系统是十分敏感的感觉系统,它不仅能分辨出兆级浓度的分子,而且能从10000种不同的分子中分辨出其中的1种。 许多分子量小于1000的易挥发有机化合物都能被感知出一定的“嗅味”,易挥发的嗅分子通过呼吸,先被鼻黏膜表面的黏液吸收,并扩散至嗅感受器纤毛,嗅分子与纤毛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启动信号转导通路。 这一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①嗅分子与纤毛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诱发受体的构象改变(激活受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