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医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LOGO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1.布鲁菌的形态和分类 布鲁菌为革兰阴性小球杆菌,有牛、羊、猪、犬、鼠、绵羊布鲁杆菌等6 个种,19个生物型。其中只有羊、牛、猪、犬布鲁菌可引起人类疾病。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牛、猪三种,尤以羊布鲁菌最常见。本菌无鞭毛、无芽胞。 菌株有荚膜。(本例为马耳他布鲁氏菌) 布鲁菌的抵抗力 本菌对日光、热、常用消毒剂均很敏感。直射阳光10 ~ 20 分钟、2% 来苏及2% 石碳酸数分钟即可杀死。布鲁菌在外界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如在水、土壤、粪便、皮毛和乳制品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 致病性和免疫性 布鲁菌产生内毒素,是其重要的致病物质,并形成荚膜,能产生透明质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侵袭力强,能通过完整的皮肤、黏膜进入宿主体内,在体内有很强的繁殖和扩散能力。病症可呈现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由于本菌多次入血而使患者呈波浪热。布鲁菌感染后,机体主要产生细胞免疫,对再次感染有牢固的免疫力。其作用抗体只起调理作用,主要是巨噬细胞的杀菌力加强。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猪、犬。患者也可从粪、尿、乳向外排菌,该菌可以人传人,但非常少见。 传播途径: 1.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染 2.经消化道传染 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生乳及未熟的肉和内脏而感染。 3.经呼吸道传染 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4.其他途径 苍蝇携带等也可传播,但意义不大。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病菌侵入人体,随淋巴液达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如吞噬细胞未能将菌杀灭,则细菌在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此阶段有人称为淋巴源性迁徙阶段,相当于潜伏期。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破裂,随之大量细菌进入淋巴液和血循环形成菌血症。在血液里细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并随血流带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形成多发性病灶。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当病灶内释放出来的细菌,超过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时,则在细胞外血流中生长、繁殖,临床呈现明显的败血症。在机体各因素的作用下,有些遭破坏死亡,释放出内毒素及菌体其它成份,造成临床上不仅有菌血症、败血症,而且还有毒血症的表现。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逃脱免疫,又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带入各组织器官形成新感染灶。经一定时期后,感染灶的细菌生长繁殖再次入血,导致疾病复发。组织病理损伤广泛。临床表现也就多样化。如此反复成为慢性感染。 临床表现 不规则热(65%)?不明原因发热(55%)?淋巴结肿大(45%) 潜伏期7~60天,平均2周,少数患者可达数月至1年以上。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由于本菌多次入血而使患者呈波浪热)。 波状热特点为:发热2~3周后,间歇数天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多次,发热时中毒症状不明显,有时退热后症状反比发热时为重

文档评论(0)

sarat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