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例研究 强制拍卖非属债务人财产与拍定人之地位.doc

判例研究 强制拍卖非属债务人财产与拍定人之地位.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强制拍卖非属债务人财产与拍定人之地位       一、判决 1971年度台上字第2777号判决 本件被上诉人赔偿损害,系以:伊所标得上诉人指封之不动产,竟为嘉南农田水利会诉请涂销登记,因而伊支付之价金新台币20,310元,毫无对价,此项损害,既系由于上诉人之任意指封而发生,且有上诉人出具之指封切结为据等情,为其原因事实。原审误认被上诉人系基于不当得利之法律关系而请求,已有未合!且债权人指封债务人以外第三人之不动产,致使得标人于给付价金并取得权利后,复为真正权利人诉求涂销其所有权登记时,应视债权人之指封,系基于误认?抑系基于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得标人之权利?而断定该债权人应否对得标人负损害赔偿责任,原审末就此阐明,率命上诉人给付被上诉人损害金,亦属于法有违。上诉论旨,指摘原判决违法,声明废弃,非无理由。       二、评释 (-)强制拍卖之法律性质 债权人为实现债权,得依法定程序,对债权人之财产力强制执-464-行,拍卖变价受偿。若债权人错误指封债务人以外第三人之财产(尤其是不动产),且该第三人未及于执行终结前提起异议之诉(参阅“强制执行法”第15条),迨拍卖完成,价金分配于债权人之后,始发现事实真象时,滋生甚多复杂之难题。首先必须确定的,是拍定人能否取得标的物之所有权,因而产生强制拍卖法律性质的争论。 此种由执行机关就债权人所指封之标的物为变卖之行为,其性质若何,大别之约有二说:一为私法行为说,谓强制拍卖的性质类似民法上的买卖;二为公法行为说,谓强制拍卖类似公用征收,有为拍定人创设原始取得所有权之效力。此二种理论,争执已久,迄无定论。[1] “最高法院”系采取私法行为说,认为拍卖系私法上买卖之一种,故拍卖债务人以外第三人之不动产者,拍定人原则上不能取得标的物之所有权,虽已给付价金,真正权利人仍得诉请涂销登记。在此种基本理论前提之下,产生甚多疑义,强制拍卖本质上既然是民法上的买卖的一种,则出卖人究为何人,是债务人抑或为债权人?若拍定不能取得拍卖标的物之所有权,则在法律上得主张何种救济,维护其利益? 对于上述问题之见解,或见诸民刑庭总决议,或见诸判例,曾先后数度变更,最近判决之见解更有突出性之转变。以下拟就拍定人之救济方法,以其得请求的对象,分债务人及债权人两方面述之。[1]参阅史尚宽:《物权法论》,第266页(公法行为说);郑玉波:《民法物权》,第248页(公法行为说);姚瑞光:《民法物权》,第240页。在德国初期有采私法买卖说者,例如M,Wolff,Die Zwangsvollstreckung dem Schuldner nicht gehorigebeweqliche Sache,in:Festgabe fur Hilbler,1905;亦有采取公私法混合说者.例如Stein,Grundfragen der Zwangsvollstreckung,1913,S.94ff.但在今日则均采公法行为说矣!-465- (二)拍定人对债务人得主张之权利 1.权利瑕疵担保 依1942年9月12日民刑庭总会决议:“‘强制执行法’上之拍卖,应依通说解为买卖之一种(参照“强制执行法”第69条,第113条),并认债务人为出卖人,甲乙基于对丙之执行名义,声请执行,误认戊之不动产为丙所有,拍卖于丁,由戊诉经确定判决命丁返还者,丙虽于拍卖时,确信该不动产为伊所有,亦应负“民法”第349条之担保责任。至丙无资力时,“民法”既未如外国立法例就此设有特别规定,丁即不得以此为理由,请求甲乙返还价金。” 此项解释认为强制执行法上之拍卖为私法上之买卖,纵令拍卖之不动产非属债务人所有时,亦将债务人视为出卖人,债务人应负权利瑕疵担保责任。此种理论含有以下疑难之点:(1)强制拍卖系公权力之实施,其性质与民法之拍卖有异,何能相提并论?(2)债务人若是标的物之出卖人,则执行推事或执行员究处于何种地位?债务人就其行为应否依“民法”第224条规定负责;(3)标的物既然非属债务人所有,为何仍以其为出卖人,并令其负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债务是否消灭?若为消灭,其法律依据如何?在私法买卖说之理论下,诸此问题,均有待澄清,“最高法院”亦迄末为详细之阐明。 2.不当得利 “最高法院”在另一个案情类似之案件,另采不同观点,认为拍定人得依不当得利之规定,向债务人请求返还其所支付之价金。1964年台上字第2261号判例略谓:“执行法院拍卖查封之不动产,以其价金分配于各债权人者,纵该不动产嗣后复经确定判决认为不属于债务人所有,不能移转于买受人,而买受人因此所受价金之损害,亦只能向直接受其利益之债务人请求偿还,各债权人所受清偿之利益,系另一原因事实,除有恶意外,

文档评论(0)

180****02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