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系列之+描写手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对一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 性别 年级 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次课 共( )次课 课时:3课时 教学课题 古诗鉴赏系列(3)——描写手法 教学目标 掌握衬托、对比、用典、象征、起(比)兴、虚实等古诗中常用表现手法的判断和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比与衬托手法的区别和联系。 学会结合古诗内容分析各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表达方式一、知识框架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表达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 ②托物言志;③借古讽今/怀古伤今;④用典抒情 抒情手法 ①衬托;②对比; ①衬托;②对比;③用典;④象征; ⑤白描;⑥渲染;⑦细节描写; ⑧正侧结合;⑨动静结合⑩;虚实结合; (11)比兴;(12)叠字;(13)角度变换; 描写手法: 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 ① ①比喻;②通感;③比拟;④夸张;⑤借代;⑥对比; ⑦对偶;⑧反问;⑨设问;⑩反复;(11)双关;(12)象征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结构技巧:① 结构技巧: 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抑扬结合; ④以小见大;⑤前后照应;⑥伏笔铺垫。 描写手法 【知识讲解】 一衬托 概念: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分类:1、正衬2、反衬。 (1)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 例: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以高衬高) (2)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主要有以动衬静,以喜衬悲,以明衬暗…… 例: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以喜衬悲) 强调:衬托是为了突出诗词要表达的主体而用其他事物来陪衬。 例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分析: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二对比 说明:把对立事物前后相叙,加以比照,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例: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二、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和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强调:对比是通过比照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这是它与反衬的不同之处。 例: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问: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既可以说是反衬,也可以是对比,区别就是,组织答案的时候,前者要确定主体也就是作者的感慨之情,而后者则需要指出那两者之间进行对比。: 答案1: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上阕的“处处忙”和下阕的“无人解”形成对比,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答案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反衬。上阕写世俗众人繁忙喜庆准备过端午节,却淡忘甚至根本不理解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厚重的历史内涵,反衬作者独自读《离骚》的孤寂感伤,突出了作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读之令人感慨深长。 巩固练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程艶彬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