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路隧同宽有利于提高车辆通过隧道的通行能力,保障行车安全,利于紧急救援。 城市出入口,隧道往往是交通瓶颈,路隧同宽可大大改善隧道段通行能力。 高速公路隧道实行路隧同宽在个别省份及国外已有工程实例。 若全线采用路隧同宽,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且考虑地质、施工等因素,一般情况下不采用。 修订理由和依据 8.0.3 隧道净空 4. 路隧同宽 5 四车道高速公路上的短隧道与城市出入口的中、短隧道,宜与路基同宽。 新 增 主要修订内容 8.0.3 隧道净空 ——路隧同宽 应用注意事项 目的:消除路面宽度突变或频繁改变对行车安全的不利影响,提高通行能力与行车的安全舒适性。 本条款为导向性、非强制性规定,在以下条件下宜采用路隧同宽: 1)独立的短隧道; 2)长大下坡路段上的有运营安全风险的(中)短隧道; 3)靠近城市的中短隧道。 4)隧道群、桥隧群路段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确定。 8.0.3 隧道净空 ——路隧同宽 8.0.3 隧道净空 8.0.3 隧道净空应符合本标准第3.6.1条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且横断面各组成部分宽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2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隧道应在两侧设置检修道,其宽度应大于或等于0.75m。 二级、三级公路的隧道宜在两侧设置人行道(兼检修道),二、三级公路隧道的人行道宽度应大于或等于0.75m。 四级公路隧道、连拱隧道左侧可不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但应保留C值宽度。 针对第2款,考虑到受地形限制,修建连拱数量较多,故在第2款中增加了连拱隧道左侧可不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的要求。 8.0.4 隧道线形 原标准缺乏对隧道线形的总体要求。线形设计除应符合行驶力学要求外,还应考虑用路者的视觉、心理与生理方面的要求,避免线形不连续,以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与经济性。 根据隧道交通事故调查分析,增加了“隧道路段线形应均衡、协调”的要求。 原标准中未对水下隧道线形提出要求,通过已建水下隧道工程调研,水下隧道受施工工法限制,其线形要求与钻爆法或明挖法施工隧道有所区别。 8.0.4 隧道线形 修订理由和依据 1. 总体要求 1 隧道路段平、纵线形应均衡、协调。水下隧道平面线形宜采用直线,当设为曲线时宜采用不设超高的大半径平曲线。 新 增 主要修订内容 8.0.4 隧道线形 ——总体要求 洞口线形是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减轻司机对环境变化的心理压力,避免诱发交通事故,洞口附近线形一般应尽可能长的保持一致,尽可能采用理想线形。 “3秒行程线形一致”规定实施以来,其必要性和作用受到肯定。认为洞口段“3秒行程线形一致”要求合理的占77%。 “线形一致”的理解上存在分歧,即缓和曲线是否视为线形一致。认为洞口平面线形可采用缓和曲线的占71%。 修订理由和依据 8.0.4 隧道线形 2. 洞口线形一致 实践表明,在地形条件特别复杂的地段,若过分追求理想线形(直线和圆曲线),往往造成工程规模和造价大幅增加,或为满足3秒行程将线形指标降低,采用相对较小的平曲线,反而使行车安全性降低。 若在困难路段将缓和曲线视为线形一致,则可最大限度顺应地形,与环境相协调,降低工程造价。 典型工程交通事故调查表明,洞口事故与坡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同一区段,下坡事故率显著高于上坡路段,而与洞口是否设置缓和曲线关联性降低。 修订理由和依据 8.0.4 隧道线形 ——洞口线形一致 2 洞口内外侧各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的平、纵线形应一致。特殊困难地段,经技术经济比较l论证后,洞口内外平曲线可采用缓和曲线,但应加强线形诱导设施。 1 隧道洞口内侧不小于3 秒设计速度行程长度与洞口外侧不小于3 秒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内的平、纵线形应一致。 原条文 修订后 主要修订内容 8.0.4 隧道线形 ——洞口线形一致 应用注意事项 适用条件: 1)采用直线或圆曲线会造成工程规模急剧增加的; 2)勉强采用直线或圆曲线造成行车安全性降低的; 3)上坡路段,尤其连续上坡路段,行车视距满足要求,适当放宽后,以适应地形或满足路线总体要求。 4)隧道群之间每个洞口线形均采用理想线形有困难,在平面指标较高、处于上坡进洞,且行车视距满足要求时; 设置缓和曲线,应采用较大的识别视距,保证必要的渐变率,避免急剧的方向改变;配合相应的交通安全设置,加强洞口段线形诱导和光过渡,保证行车安全。 8.0.4 隧道线形 ——洞口线形一致 应用注意事项 洞口线形设计应避免以下情况: 1)反向曲线的拐点不应放在该区域; 2)洞口附近较大下坡和较小平面半径的组合,且洞口在HZ或YH点附近,特别是ZH点附近; 3)位于长大下坡路段上的隧道,基本位于谷底,应避免在洞内及洞口外设置小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NBT 11223-2023_硅基薄膜异质结光伏组件技术要求.pdf VIP
- 公司运营管理体系建设方案.ppt VIP
- NBT11222-2023光伏组串I-V检测及诊断技术规范.docx VIP
- 中职英语(Book2 苏教版)教案:Unit7 Nice Weather,Nice Mood.doc VIP
- NB-T11221-2023光伏电站频率监测与控制装置技术规范.pdf VIP
- 2023光储系统直流电弧检测及关断评价技术规范.docx VIP
- NBT 11201-2023_彩色镀膜光伏组件技术要求.pdf VIP
- 光伏组件红外热成像(TIS)检测技术规范.doc VIP
- NB_T 11080-2023 光伏组件电致发光(EL)检测技术规范.pdf VIP
- 《2016中文核心期刊一览表》.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