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今天,我按照数学组的分工,带着自己的观察提纲和观察量表对陈慧老师执教 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进行了课堂观察。现结合观察提纲展开自己的分析和 诊断,力求通过现场的研讨为学生空间表象的构建提供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次教研活动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来上五年级的内容,众观整节课下来, 教师问了近50个问题,来上课的只有23名学生,理想状态是每人平均两个问 题,可统计结果是:整节课结束,还有十位学生一次没回答过问题,有四位同 学曾回答过三次以上。 节数学课上设计问题的很精彩,看起来学生参与课堂 的积极性很高,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应该称得上是一节 很成功的课堂教学,但在有效的思维交流中,很遗憾, 没有让每个学生都与 问题接触,与问题零距离。如何 “让思维交流成为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催化 剂?我的思考如下: 一、扩大提问面一一让每个学生都能与问题零距离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其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来。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计不应成为好学生的独角戏,要针对好中差不同层面 的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给”漏网之鱼”钻空子。提问要扩大 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差 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每节课 都能与问题零距离,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每节课中我们都应该关注“提问率 百分百,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课的内容,巧妙的做到学生与问题的零距离。 其实,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练习与总结环节,我们也不妨说一句 “ 个问题 我请还没发言的同学来回答。 师:现在老师要来挑战一下你们的想象力!我拆掉一条棱,你还能知道长方体 的大小吗? 生1:能。 生2:能。 师:我再拆掉一条能吗? 生1:能。 生2:能。 师:我要拆掉多少条也就是至少还剩几条棱,保证能知道长方体的大小? 生1: 8根。 生2: 3根。 生3: 4根。 师:请你来拆!(生边比划) 师:再拆掉一条呢?看来至少要剩下 样的3条棱。 3条棱长度都相等吗? 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它们是互 相垂直的。 师:(出示模型)你能找到 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竖起来)它的长、宽、 高呢? 你能找到图上 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我们一般把底面的 条棱叫做长, 条叫做宽, 一条叫做高。在一个长方体中,有几条 样的长,有几条 样 的宽,有几条 样的高? 生:…… 课中第三次引导学生想象,全班进行交流:长方体框架最多拿走几根小棒及至 少留下几根还能知道它外形的大小。由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欠缺,答案是五花 八门,有2根的3根的4根的5根的6根……老师在此基础上来一一验证,再 次印证学生想象正确与否。最学生由猜测-一想象一一老师验证一一到学生明白 其中奥秘,让学生亲历想象验证的过程,帮助学生合理构建空间表象。 一环 节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长宽高,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但更深层 的作用还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思维特别 活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样,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 学的自信心,培养了合作交流探究的意识。零距离的问题情景能使一个问题甚 至一堂课锦上添花。 二、多样化评价一一让问题评价与学生零距离 课堂教学中恰当的问题评价,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恰当的、能激励其继续思 考的评价。提问后的评价不能立即判出对错,否则会误导学生的思维趋向,在 提问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的时间,以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打开,让每个学生 都能在课堂中的合适时机得到恰当的评价,并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不 扼杀学生思维中火花的出现。 三、 点拨精巧学贵有思,教重在引。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 排除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引导、点拨 一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达 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学中点拨一是要 “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和疏理;二是要“巧”,在 学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

文档评论(0)

chinae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