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四)(附答案与解析).pdf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四)(附答案与解析).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四)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 物象变化对人 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 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 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 然的关系呈现出两 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 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 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 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 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 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 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 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 物体区别开来, 后者则将两 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 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 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 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 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 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 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 “泪飞顿作倾 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 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 意义的某 特质。这 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 “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 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 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 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 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 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 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B. 第1段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的是为了说明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 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的观点。 C. 第3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生命的共感难以解释的现象引出了对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问 题的探讨。 D.第4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 “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 等使语言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2. 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 )(3分) A. 《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 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 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 久违的快乐。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 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D.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透骨,幽静深远, 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inae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