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国外经验、中国现状和研究展望(中).pdf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国外经验、中国现状和研究展望(中).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过过度度劳劳动动理理论论与与实实践践 ——国国外外经经验验 、、中中国国现现状状和和研研究究展展望望 ((中中)) 2019年05月28 日 2.关于过度劳动程度的 量 由于学科的不同、研究视角的差异 ,对过度劳动程度的 量方式也有所区别 。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是传统中医“望” 、“闻” 、“问” 、“切”对疲劳程度的 量 ,实质上是中国传统医学对“疲劳”的诊断方法 。如 :早在金元时 期 ,提到脾劳的表现有李东垣著的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嗜卧 ,四肢不收”[1]和 《兰室秘藏·劳倦所伤论》中 [1] 的“……懒于言语 ,动作喘乏 。”元代朱震亨在 《丹溪心法·内伤篇》和 《丹溪心法·耳聋篇》均有相似的论述 ,且依据症状 [1] 有所增加 ,如 :“……瘦憔力疲 ,昏昏聩聩 ,是为劳聋 。”此外还有 《内科摘要·饮食劳倦亏损元气等症》中的“……四肢酸 [1] 倦 ,面黄肌瘦……”等 。清代李用粹在 《证治汇补·上窍门》中提到“若疲劳过度…… ,遂致聋聩耳鸣” ;清代 《张氏医通·诸 伤门》提及“……形体疲劳……致血错行 ,脉洪多热 ,口干便涩……”[1] 。对肾劳也有论述 :如李用粹的 《证治汇补·腰痛外 候》中的“悠悠不止 ,乏力酸软者 ,房欲伤肾也”[1] ;清代陈士铎在 《辨证奇闻·虚损六》中的“人有行役劳苦 ,动作不休 ,以 致筋缩不伸 ,卧床呻吟不能举步 ,遍身疼痛 ,手臂酸麻……”[1] ,实质上属于传统医学对“疲劳”疾病的诊断方法 。 [3] 二是现代医学利用仪器的 量 ,指出如可以通过生理指标 (脉搏和脉压)来 量疲劳的程度 ,在日本也有通过医学仪器和 [32] 疲劳蓄积和健康影响的调查 (如停工率 、离职率等) 。 三是对疲劳蓄积度的量表 量方法 。目前日本在该方面占据主流 ,如1954年制定的 《(疲劳)自觉症状调查表》包含身体性 症状 、精神性症状 、神经感觉性症状三个因子30个项目,1970年左右再次调整改为 《(疲劳)自觉症状调查》包含困倦感 、 注意集中困难和身体局部不适三个因子30个项目,且具体内容有所改动 ,该版一直用了30多年 ,深受好评 ,为了使其更加适 应社会的进步 ,在1999年提出重新修订并与2002年改名为 《疲劳症状自评量表》——该表包括25个症状项目,分为5大项目 [33] 群别 ,是全球疲劳研究界颇有影响力的问卷之一 ,并于2003年由张振祥介绍并引入国内 。该量表在国内首次试调查 [24] 是2009年黄河针对无锡某制造业的95名员工进行的调查 ,并证实此表基本适合中国企业 。此外还有日本常用的 《身体疲 劳部位调查表》 《东大式健康调查表》以及日本劳动科学研究院制定的 《蓄积性疲劳 量表》,但这些方法的缺陷是需要专 业的调查人员或仪器 ,而且只能了解疲劳状况 ,很难起到预防过劳的作用 。随后 ,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疲劳程度自我检 表—— 《劳动者的疲劳蓄积度自己诊断调查表》一定程度弥补了这些不足 ,并由黄河在2009年介绍并引进国内而且做了试 [23] 。此后 ,黄河又于2014年介绍并引进了同时强调预防 、职场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和谐的日本最新蓄积性疲劳调查量 表——CFSI ,并进行了试用[33-34] 。2011年 ,国内学者王丹对 《劳动者的疲劳蓄积度自己诊断调查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 进 ,形成了国内首个过度劳动程度 量量表 《过度劳动评定量表》,该量表分为两部分 ,即工作者对疲劳的感受和对工作状

文档评论(0)

1030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