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化古诗词教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请看当下古诗词教学的常态:先让学生读一遍,接下来把生字生词讲讲,把课文由上阕到下阕翻译一下,再接下来由教师引经据典、照本宣科地讲析一通,了事。什么意象、意境、用词、写景、融情、寓理、表达艺术等等,几乎都统统由老师直接讲析给学生。好一点的状况,则由教师先把一些结论或“成说”摆出来,然后牵引着学生到诗词里去找“证据”,还以为这就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呢。如果大纲和高考要求背诵这首古诗词,就课后逼着学生死背记死。整个教学过程几乎见不到学生深入课文生活的体验、感受、联想、想象和品悟,僵化、平淡、乏味、低效,没有一丁点儿活气。最可怕的是,在大家都拿高考来说事的大背景下,这已然成了一个几乎无人敢去破开的死结。至于教师又该怎样教学生运用乃至尝试写作古诗词,则更成了天方夜谭。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去破开应试化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的这个死结,进而走上生活化的真诗词教学之路呢?我认为,最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生真读进去   无论哪一首古典诗词,都是有其特定的情感、意愿、理趣等内涵的,其内涵都是可以通过真正的深读、体验、感受、思辩、感悟而品味出来的。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的《永遇乐井口北固亭怀古》,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有的诗词作品内涵比较深且多元,一开始学生可能比较难于品悟出来或品悟出来的不多。这时,教师不妨切入一些创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作者生活,尤其是深入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境,进而指导学生再去深入地深读、体验、感受、思辨和感悟,他们定能够较先前品悟出更多的东西来。如果感觉深度和广度还有欠缺,教师不妨再切入一些创作背景,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深读、深思、深品、深悟。有时甚至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链接教师的生活阅历来启发、点拨学生真读作品、深读进去,直至读懂诗词的精神或情感内涵。比如,要真正读懂词人苏东坡的“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和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必须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词的创作背景。不反复深入体察、感受作者的心境,学生就很难真正品味出这词句中的真滋味。比如,仅仅品出词人如何慨叹报国无门、人生无为,似乎还不够味。因为这词句里面同样蕴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成功人生的钦慕、对朝廷昏庸无为的愤慨等,还需要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和作品生活(包括语境、情境、意境等)。再比如,词人柳永为什么会“不忍登高临远”?又为什么会“归思难收”?仅仅靠切入创作背景恐怕还略嫌不足,还要充分调动师生自己的生活积累,更加深入地体察、感受柳永被君王黜落、“奉旨填词”,人生失意的那种空虚、失落、孤独和悲哀之情。不论老师还是学生,我认为,一般都会有失落、空虚、孤独、伤感之类的经历或体验的,不妨就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出来,或者教师把自己的体验讲述出来。拿自心参比人心,师生一起充分、深刻地体验和感受一番,这无论如何都会有助于学生深品词句的真味的。说到底,古诗词赏析最基础的一环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真读进去。不真正地深度读进去,就无法真正读懂悟出作品情感、意愿、理趣等方面的内涵。(当然,有些诗词的内涵确实无法达诂,甚至永远都不可能读得太透,如李商隐的《锦瑟》等,但还是可以通过真正的深读进去来品出一些真味的)   二、教学生真做赏析 学生深读进去了,也就自然可以进入真正的赏析了,也就自然可以获得到真赏析带来的真快乐了。否则,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根本就没有读懂,就急于去探究和赏析什么意象、意境、艺术等,结果只会导致教师强塞硬灌,学生糊里糊涂地被动、生硬地接收一些概念、术语、赏析方法之类。那么,赏析什么呢?无外乎欣赏和评价作者在炼字用词、意象意境、绘景融情、写物寓理、修辞和技法等方面究竟做得如何,又有什么独到之处。这里还必须重申,这些东西的赏析和评价,只能在在学生品出了诗词真味的基础上进行,永远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品透了作品的“真味”,才会真明白作者炼字用词、绘景融情、写物寓理、选择意象、创设意境、运用修辞和技法等独到处和真意图,才会真正达到心领神会、美不胜言的审美境界,才称得上是在用生命和灵魂做真赏析,才真的会使学生一辈子都难忘并受益不尽。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站在赤鼻矶旁的苏东坡为什么会想到周瑜呢?因为此地(起码苏轼这样以为)与周瑜有关,身遭逆境、壮志难酬的他正在追慕周瑜年少得志,在拿周瑜自比,进而曲隐地表达自己的感慨。苏轼又为什么要篡改史实,创造“小乔初嫁”的典故呢?因为这有利于渲染、衬托出周瑜的“雄姿英发”,更有利于强化自己的追慕和感慨。苏轼所描绘的“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象又是又有什么作用的呢?因为只有这样的壮丽、凶险的景象才配的上用来烘托周瑜这个英雄形象,也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周瑜的英雄气概,强化词人的追慕和感慨。如果学生根本就品不出这首词还有一种苏轼追慕古代英雄周瑜少年得志,感慨自己身陷逆境、壮志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