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教案 鲁教版必修1 1.解释文题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 道理。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 2.分析结构 考查缘起 郦说(人常疑之) 议论为主 (疑前人解释) 李说(余尤疑之) 提出问题 游山——寺僧扣石——笑而不信 石 考察经过 解 叙 钟 决 议 山 (探命名原因) 夜察 (静)大石侧立 如乐作焉 问 结 (动)栖鹘颧鹤 题 合 记 释疑——古之人不余欺也 集中议论 郦——简 不可臆断 考察感想 抒发感想 李——陋 注重调查 3.重点详解 (1)苏轼在文中详细写了夜游石钟山的情况,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为了释“疑”,作者亲往石钟山进行考察。面对“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的解释,作者“笑而不信”,从而更坚定了探明真相的决心。此笑表明了作者敢于怀疑、善于探 1 索的态度。在夜游石钟山时,作者通过对“森然欲搏人”的大石、磔磔惊飞的栖鹘、似欬且笑般怪叫的鹳 鹤等令人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的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环境气氛,充分烘托了亲身探 访的不易。正在“心动欲还”之际,却意外地探得了“噌吰”的声音:“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 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在“将入港口”处,又意外地查明了“窾坎镗鞳”的声音:“有大石当中流, 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的确是不虚 此行。释疑后的苏轼轻松愉快地笑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 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此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和兴奋,充溢着欣喜和自豪之情。 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而对于那些单凭主观臆断便“自以为得其实”的李 渤之类的“陋者”,则给予了尖锐的讥笑和嘲讽:“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此“笑” 可以看出苏轼不主观、不武断,实事求是的科学处事态度。 (2)《石钟山记》不是一般的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与议论的关系的? 提示:《石钟山记》不像一般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写,而重因事说理,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 关于石钟山的命名,无论是北魏郦道元的“水搏论”,还是唐代李渤的“扣石论”,苏轼都持怀疑的态度, 并提出了怀疑的依据。而且带着疑问,在送子赴任途经石钟山时,亲临绝壁实地考察,他不拘成说,不畏 险阻,泛舟绝壁之下,亲眼目睹了石钟山阴森恐怖、惊心动魄的夜景,亲耳聆听了江水冲击石洞岩缝而发 出的像钟一样的响声,从而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心中的疑团涣然冰释。于是欣然命笔,用一个反问 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阐发强调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 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成。由此看来,苏轼是有疑而来,释疑而返。苏轼心中先 有辩论的对象,是有意于考据。 4.难点突破 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文档评论(0)

liuyanhua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