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片断教学教案
【篇一:高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2013 年 2 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 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
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
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
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 —— 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
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
海军处长金波尔说: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
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
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
案。
2、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
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 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 ”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
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
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 “《春秋》三传 ”。
它记述了春秋间 240 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
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
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
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
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
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
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
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烛地,名叫武的
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③通假字:
今老已,无能为也已( “已 ”同“矣 ”)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 ”同 “倍 ”)
秦伯说( “说 ”同 “悦 ”)
失其所与,不知( “知 ”同 “智 ”)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
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 -----撤退
师:军队
三、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
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
在公元前 632 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
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
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
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
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
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
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
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
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
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 —— 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
盟。状语后置句
②晋军(于)函陵 ——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
句)
“锦|军函陵,秦 |军氾南 ”,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
“军 ”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
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③以其
无礼于晋 ——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中的 “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
的“对于 ”。 “于晋 ”,是古汉语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