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务教育学段学生和外国入门班留学生结构助词使用对比研究.pdfVIP

中国义务教育学段学生和外国入门班留学生结构助词使用对比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A Analysis of De, Di, De between Chinese Section Students and Foreign Students 摘要 中国学生误用汉语 “的、地、得”和外国留学生学习结构助词出现偏误是汉语教学 中的普遍现象。迄今为止,从汉语单方面的角度出发,对结构助词 “的、地、得”进行 研究的比较多,但是从以外语为母语和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相互对照的角度出发,对他 们学习结构助词过程中产生的使用差别进行讨论的并不多见。笔者在江苏省靖江市从教 义务教育学段语文学科十年,能获得中国学生第一手的语料资源,并采用多途径搜集外 国留学生语料。本文就中国义务教育学段学生作文采样200 篇,随机抽取江苏省靖江市 某实验学校、靖江市季市镇初级中学、新桥城某九年一贯制学校,将这三所学校小学、 初中学生的作文和练习中出现 “的、地、得”的语句作为语料,罗列误用的句子,划分 误用的类别,筛选学生误用的典型语例用来制作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从江苏省 泰州市的中学、小学生中各随机抽取 20 人,从大量在深圳市留学的外国学生中选取汉语 初学者(入门班) 20 人。 本文还对语文教材中现当代作家的经典篇目中的结构助词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对以上多途径收集的结构助词使用错误语料 200 多处,对比分析得出错误产生的原因有 以下几点:一、汉语自身的特点 二、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 三、规避心态 四、语法教 学的缺失 五、教材的误导 六、“泛化”语法点。文章有针对性地从教学目标、教材、教 师、学生的角度提出一些教学建议,试图找寻结构助词使用规范化的正确方法,力求对 我国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道路上的教学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结构助词;汉语;对外汉语;语文教学 I A Analysis of De, Di, De between Chinese Section Students and Foreign Students Abstract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Chinese students misuse Chinese De, Di, De and foreign studentslearning structure auxiliary words. Up to now, 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on the wo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e-sided Chinese, but few discussions have been made 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structural auxiliar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ross-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whose mother tongue is foreign language and those whose mother tongue is Chinese. After ten years of teach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Jing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the author has been able to obtain first-hand corpus resources for Chinese students. He has randomly selected 20 compositions from three classes of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of Xinqiaocheng Experimental School in Jing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and used the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65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55023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