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实学教育思潮的特征(课件).pdf

第二节 实学教育思潮的特征(课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教育史 第十一章 实学教育思潮的产生及其思想特征 第一节 实学教育思潮的产生 第二节 实学教育思潮的特征 中国教育史 内容提要 一、实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三、颜渊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 一、实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批判理学教育理论。 明清之际,实学教育家们本着“实学实用”的精神,对 程朱陆王的主观唯心主义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人性 论和理欲关系是争论的重要焦点之一。 中国教育史 一、实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批判理学教育理论。 进步思想家们强调后天的习成。他们主张把理欲统一起 来,认为天理寓于人欲之中。这种理欲说,反映了资本主义 萌芽时期的特点和要求。 中国教育史 一、实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二)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进步思想家提出以 “明道救世”为教育目的;他们认为 学校要培养 “实才实德之士”,即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 的经世致用的人才。 中国教育史 一、实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二)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颜元、黄宗羲等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安定社会和 复兴民族。他们主张造就 “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 治术人才。 中国教育史 进步思想家提出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的 主张,目的在于挽救封建社会的危机;他们批判 传统的理学教育的束缚,追求教育变革,在当时 是有进步意义的。 中国教育史 一、实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三)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进步思想家们积极提倡 “实学”,同时主张扩大知识面。 他们借托“六艺” 为理想的学习内容,并纳入了新的学科, 既有自然科学知识,又有军事知识。 中国教育史 一、实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四)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 进步教育思想家提倡 “主动”、 “习行”的教学原则, 同时又强调要亲自实做,才能获得真知。 中国教育史 一、实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四)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 王夫之:一切学习或认识必须与外物接触,这样才能使 认识达到更高的阶段。顾炎武: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是 认识的起点。颜元:格物就是亲自去接触、去做这个事,身 实习之,身实行之。 中国教育史 一、实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五)初步民主的教育主张 进步思想家对当时教育上的专制主义和科举学校制度进行 了猛烈抨击,提出了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教育改革意见。 顾炎武 《生员论》提出“废天下之生员”的主张,改变 官学制度。 中国教育史 一、实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五)初步民主的教育主张 黄宗羲在 《明夷待访录》中提出:  学校应成为民主议政的场所;  学官不由政府委派而由地方公议;  学官讲学,要处于学生地位听讲;  政治上有缺失,学官有权提出批评。 中国教育史 启蒙思潮的特色是宏伟博大,研究领域宽 广,在哲学、历史学等方面贡献甚多;这一思潮 注意从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中吸取思想营养,并 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重实践的新学风。 中国教育史 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 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  理与欲统一的道德观  知行观和教育过程:“行先知后” 中国教育史 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 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  学习法和教学法(立志、“有序”和“不息”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