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米仓傥骆 便捷出川
一、 米仓道
(一)米仓道得名、线路走向与维护
米仓山位于大巴山脉西段,是汉江和嘉陵江的分水岭,大致东西向呈弧形横
亘于今川陕边界。古代山区交通线一般多沿溪河谷道而形成,并在河水源头或一
些地形特殊的节点翻越山岭。米仓道是历代先民南北向穿行、翻越米仓山脉谷岭
而形成。由于东西横亘米仓山脉地域广袤,其间南北向河谷众多,由此形成穿越
米仓山的多条古道。
米仓道作为道路的名称,较早见于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其中
有 “米仓道,自南郑而南,循山岭,达于四川保宁府之巴州”,又说 “所谓入
蜀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仓道也”,其中“米仓南临中巴,北瞰兴元,
实为孔道”。
米仓道为什么取名 “米仓”,这与米仓道经过米仓山有关。米仓山一名玉
女山、仙台山,与大巴山相连。山上有韩信庙、截贤岭,米仓山最高处为孤云
山和两角山,司马光 《资治通鉴》所谓 “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形容两山高
峻, “下视兴元,实孔道也”。
史书对米仓山的记载,较早出现在唐代。唐代著名地理学家贾耽就说:“兴
元之南,有道通于巴州,路皆险峻,中间有米仓山,又有孤云山。”这段话为
《读史方舆纪要》所引用,可见唐人对米仓道的记载与认知由来已久。
而米仓山的得名则与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传播 “五斗米道”有关。东汉末
年,张鲁以“五斗米道”团结士众,以鬼道教百姓,创建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雄据巴汉”近三十年,史书称为 “米贼”、 “米巫”。尤其在汉末天下大乱、
民不聊生的背景下,张鲁在汉中多施善政,遗爱于民,出现 “民夷便乐之”的局
面,百姓尊称他为汉王,“米仓山”、“米仓关”以及后来的“米仓道”皆因张
鲁所传 “五斗米道”而得名。
米仓道开通于西汉初年,或者更早年代,甚至可以说,米仓道最早开拓者
为古巴人。汉水上游是古巴人的聚居地,大约在商周时期,古巴人不断向外拓展,
一支沿汉水向湖北清江流域迁移,即廪君蛮;另一支翻越米仓山向四川迁移,即
板楯蛮,因此留下了许多与 “巴”有关的地名,如巴岭、巴中、中巴、巴方、巴
河、巴郡、三巴等,因为有巴人移居,才会有 “巴岭路”的开拓。
唐宋时期,米仓道的地位尤其重要,形成了以南郑为中心的大巴山交通网
络。米仓道从南郑县出发,南行一百二十里,到达今南郑县小坝乡西南,进入米
仓山谷,南行经过孤云、两角山,折向东南到南江、巴州,全长五百余里,成为
汉中进入巴蜀的重要通道,也是巴蜀出川的重要通道。
在唐代,米仓道又有不同的称谓,如称 “大竹路”、 “大行路”、 “巴岭
路”、“大巴路” (即大巴岭路)、“小巴路” (即小巴岭路)等。五代王仁裕
《玉堂闲话》记载:“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南宋以后,为避开孤云、
两角的险峻,又开辟了新的线路,使得原来米仓正道上行人稀少,日渐闭塞,以
至废弃。
米仓道作为自先秦以来形成的进入四川盆地的蜀道,它起始于陕西汉中或
南郑,翻越大、小巴山,有多个垭口通往川北的南江和巴中。
由于米仓山有许多河谷连接秦巴地区,因此,出入米仓山的的河谷道路就
不止一条。米仓道是由正道、旁道和支线组成的庞大交通网络。米仓道的正道
前面已经提到,米仓道的旁道著名的有洋壁道、洋巴道、容裘谷道等。如汉末
张鲁割据汉中的大本营在沔阳(今陕西省勉县),沔阳汉水南就是大巴山余脉,
有许多谷口孔道南通巴中,其中重要的有 《水经注 ·沔水》中提及的 “容裘谷
道”,“城东容裘溪水注之,俗谓之洛水……水南导巴岭山”,该道“通益州”。
张鲁 “奔南山,入巴中”,最近的路线当是循 “容裘谷道”南入米仓山,以避
开曹操大军的锋芒。
米仓道南端的终点是今巴中市(古代称为巴州),而南江 (古代称集州)是
其中重要的交通站点。以南江或巴中为起点,又形成众多的支线,向东与洋壁
道、汉壁道相连,向南可通往江州 (重庆),与长江水道相连,向西与木门道、
金牛道相连,然后通往成都。
在元朝以前,通、南、巴等川北地区与陕南汉中曾长期存在直接的行政从
属关系,米仓道各重要线路承担着连接巴汉一带各州、郡、县治所的交通功能,
是官府人员往来和政令文书传送的主要通道,当然也是民间重要的商旅通道,
因而具有官道或官民共用道路的性质。但自元朝以米仓山、大巴山为界划分为
川陕两大行省,这就完全割裂了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米仓道的重要性也因此
受到严重影响。
米仓道开通以后,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其加以维护和整修。如 《三国志》
卷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