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i案例分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案例一 : 2007 年 11 月 21 日下午 4 点左右,孕妇李丽云因难产被肖志军送进北京朝阳医院 京西分院, 肖志军自称是孕妇的丈夫。面对身无分文的夫妇, 医院决定免费入院治疗, 而面 对生命垂危的孕妇, 肖志军却拒绝在医院剖腹产手术上面签字, 焦急的医院几十名医生、 护 士束手无策,在抢救了 3 个小时后( 19 点 20 分),医生宣布 孕妇抢救无效死亡 。 分析: 手术前医师都要向患者或家属交待术中或术后可能发生的危险, 并列出一份可能发生危险的 文书, 让患者或家属签名同意, 然后才能实施手术。 手术同意书是现代医疗制度中医患之间 的重要法律文书。肖志军作为丈夫, 妻子手术有决定签字的权利, 丈夫拒签字孕妻身亡,是 否这是一个不可规避的结局———医生遵守法律,就只能生生眼看着患者死亡。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 医疗机构施行手术、 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 须征得患者同意, 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 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 应当取 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 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 或者遇到其他 特殊情况时, 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 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 的批准后实施。 手术同意书有效的保障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但同时也部分限制了医生治病救人的权利。 在家属比医生拥有更多手术决定权的法律语境下,会使得医生对患者即使有明确诊断,也 不敢贸然违背家属的意愿给患者做手术。医务人员的义务包含了为病人治疗疾病,消除病 痛的义务,病人有接受医生治疗的义务,在此案例中,这些都没有见到。这就显示了社会 伦理道德的缺失。医生和肖志军都应该遭到伦理道德的谴责。 案例二 :某医院接到河南某县农村一位小学教师的来信, 他提出愿意将自己的 角膜献出, 以 换取一定的报酬用于办学。他的理由: 1·当地经济状况极差,政府虽多方筹资,但仍有数百名适龄儿童无法人学。 2·他本人年近46岁, 在40岁时全身浮肿,确诊为慢性肾炎、 肾功能不全。目前虽能坚 持工作,自感生命有限,愿将其角膜献出,为改善本乡办学条件做点贡献。 分析: 这位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可贵的,但此举不能获得支持的: 1、对于迫于贫困或其他压力下的“自愿”应该禁止,器官移植技术不能只为有钱的强势人群造福而给弱势人群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伤害。而且他涉嫌了器官买卖或者是变相买卖,虽然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虽然是自愿,但基于对人类生命的尊严的尊重和商业化后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是禁止将人类的器官和组织作为商品买卖,违者应追究其法律责任。世界不少国家法律规定,器官不能商业化。我国虽无立法,但此举也不能允许。 2、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而使一个人失明,这是不人道的。他是属于活体捐献,且活体器官捐献的一个最基本的伦理学原则是不危及供体的生命和健康,对其未来生活不致造成大的影响。 3、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减轻病人的痛苦,不能为了其他目的而给患者带来新的伤害。医务人员虽然有责任帮助那些器官衰竭、面临死亡的人重新获得生命,但对供体的健康和生命同样负有保护的责任,不能因为受体的需要,而放弃对供体生命的救治或健康的维护。4、个人的付出不可能使当地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毕竟个人的能力还是有限的! 案例三 :患者王某,男,76岁,离休干部。因与家人争吵过度激愤而突然昏迷,迅速送至 某医院急诊。 经医生检查仅有不规则的微弱心跳, 瞳孔对光反应、 角膜反射均已迟钝或消失,血压200/150mmHg,大小便失禁,面色通红,口角歪斜,诊断为脑溢血、中风昏 迷。经三天两夜抢救,病人仍昏迷不醒,且自主呼吸困难,各种反射几乎消失 . 面对病人,是否继续抢救?医护人员和家属有不同看法和意见:医生A说:“只要病 人有一口气就要尽职尽责,履行人道主义的义务 , ”医生 B 说:“病情这么重,又是高龄, 抢救仅是对家属的安慰。 ”医生C说:“即使抢救过来, 生活也不能自理, 对家属和社会都 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但是,病人长女说:“老人苦了大半辈子, 好不容易才有几年的好日 子,若能抢救成功再过上几年好日子,作儿女的也是个安慰。”表示不惜一切代价地抢救, 尽到孝心。 儿子说: “有希望抢救过来固然很好, 如果确实没有希望, 也不必不惜一切代价 地抢救。”并对医护人员抢救工作是否尽职尽责提出一些疑义。 分析: 1、医护人员履行了治病救人的职责,毫不懈怠地为这位高龄患者抢救了三天两夜,分明 已尽到了责任。至于病情未见好转反而加重,这表明在现有医疗条件下,病情难以逆转。 2、1968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特设委员会提出了脑死亡标准即病人自主呼吸停止,无感 受性和反应性,诱导反射消失,脑电波平坦,进入不可逆转的深度昏迷状态,并在24小 时内反复测试结果无变化者,就可宣

文档评论(0)

137****723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