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22万吨聚丙烯生产基本工艺设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年产22万吨聚丙烯生产工艺设计 第一章 总论 1.1 中国外PP生产发展情况 1.1.1 国外聚丙烯生产发展 聚丙烯树脂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科研开发成功. 1953年10月,德国曼海姆(Mulheim)马克思-普朗克学(MaxPlanckInstitute)齐格勒(Ziegler Karl)采取过渡金属(锆,钛)化合物和烷基铝催化剂体系首次成功合成了高结晶度线型聚乙烯.意大利米兰工业学院(Milan Polytechnic)纳塔(Natta Giulio)教授在Montecatini企业资助和合作下,也在进行类似研究.因为Montecatini企业购置过Ziegler教授部分专利,和Ziegler教授之间有技术交换协议,Natta很快了解到Ziegler最新研究进展.受Ziegler合成聚乙烯启发,Natta立即展开了丙烯聚合研究,并和1954年3月11日,采取TiCl4-AlEt3催化剂首次合成了结晶聚丙烯.即使当初聚丙烯等规度只约有40%,但结晶聚丙烯合成开创了立体定向聚合理论.Ziegler和Natta也所以取得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两人在聚合物科学方面杰出贡献. 1955年初,Natta发表了成功合成结晶聚丙烯论文.1954年7月和1955年6月Natta等人以Montecatini企业名义前后在意大利和美国申请注册了用α-烯烃包含丙烯聚合成结晶聚合物及其工艺专利.Montecatini企业很快开始建设工业聚丙烯生产装置.1957年在发觉聚丙烯不到4年以后,在意大利Ferrara(费拉拉)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生产能力为6000kt/a间歇式聚丙烯工业生产装置.同年,美国大力神企业(Hercules)在美New jerseyParlin也建立了一套9000t/a聚丙烯生产装置. 1958~1962年,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前后全部实现了聚丙烯工业化产. 1964年美国达特(DART)企业雷克萨尔(REXALL)分企业首先采取第一代催化剂及釜式反应器开创了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工艺. 1969年巴斯夫企业首先采取立式搅拌床气相聚合Novolen工艺,实现了气相法聚丙烯生产工业化,建立了24000t/a气相法聚丙烯工业生产装置. 六十年代末,在本体法聚丙烯工艺开发同时,聚丙烯催化剂研究,尤其是在提升催化剂活性和定向能力方面有了重大进展,出现了所谓“第二代”催化剂.以索尔维(Solvay)企业1971年开发三氯化钛——异戊醚——四氯化钛——氯二乙基铝(TiCl3·R2O·Al(C2H5)2Cl)络合型催化剂为经典代表,称之为络合Ⅰ型催化剂.实现了液相本体聚丙烯生产工业化. 1980年,美国阿莫科(AMOCO)企业采取自己高效催化剂,选择卧式搅拌床,也开发了新气相聚合工艺,并建成世界上最大气相法聚丙烯生产装置——135000t/a装置,结束了气相法独家经营局面. 1983年日本三井石油化学企业和1984年往友化公学企业分别在千叶建成60000t/a气相本体法聚丙烯装置.1983年,美国联合碳化物企业借鉴流化床聚乙烯工程放大生产经验和成功开发超高活性聚丙烯催化剂(SHAC)壳牌化学企业,共同开发了“Unipol”聚丙烯气相流化床聚合工艺.并于1985年在得克萨斯(Texas)州建立了80000t/a装置,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把高效催化剂和气相流化床结合新工艺.因为高效催化剂发展,气相法工艺自7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很快,被认为是最有期望工艺,尤其是最近10年来多种气相法工艺发展快速,1998年已经占到当年全区聚丙烯生产能力27.9%,而1990年气相法技术生产能力及占全球聚丙烯生产能力14.7% ,其市场份额8年来几乎增加了一倍. ,Borealis(北欧工化)建成投产了第一套Borstar工艺聚丙烯装置.采取一个单环管反应器,在超出丙烯临界点聚合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再串联两台气相流化床反应器生产不一样类型产品.该技术关键特点是能够生产双峰分布产品. 1.1.2 中国聚丙烯生产发展史 六十年代来末,兰州化学工业企业石油化工厂从英国引进采取Vickers-Zimmer工艺技术及常规催化剂体系5kt/a溶剂法PP生产装置. 1973年,北京燕山石化企业向阳化工厂利用中国研制催化剂和溶剂法工艺建成投产了一套5kt/a国产溶剂法PP生产装置. 1975年,辽宁瓦房店纺织厂和大连物化所协作,建成了一套300t/a(1.5m2)聚合釜间歇式液相本体PP中间试验装置.随即,江苏省丹阳化肥厂于1978年首先建成一套4m2聚合釜千吨液相本体法PP装置,同年试车成功,在中国首先实现了液相本体法PP生产工业化. 1979年,北京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在络合I型催

文档评论(0)

159****17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