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五讲 真空假有
从这一讲里,我们要谈谈中国佛教。佛教虽然不是中国本土所有,但是自
东汉传入中国之后,逐渐与中国原有文化融合,演变为中国化的佛教,成为中
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传入中国的代表性事件是汉明帝求法。说汉明帝夜梦惊人,就询问大
臣金人是谁?有大臣说,这个金人就是西方的佛陀,于是汉明帝就派人西去求
法,最后迎来《四十二章经》,修建白马寺。由此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在佛教初传的时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佛经的翻译。由原来
的梵文翻译成汉文。而且,佛经不是一整套一起翻译的,而是一部分、一部分
传进来的,翻译的个论师也偏爱翻译自己所属流派的经典。第二是汉僧的培
养。佛教入华的时候,主要的僧人都不是汉人,有的来自于天竺,有的来自于
西域其他国家。他们入华之后,在汉地弘法,然后慢慢吸引汉人也出家为僧。
只有汉人为僧人,并以汉字来阐发佛教精义,才能由此建立中国化的佛教宗
派。一个外来的文化,才能不断的本土化,成为中国的佛教。
最初佛教弘法有两条路线,第一,僧人结合神通来弘法,比如用口吐莲
花、白日飞升这样的幻术来吸引老百姓去观看。第二,对于上层士大夫而言,
僧人弘法通过融合儒家、道家的思想来进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用道家的
思想来解读佛教。比如说,用道家的无来解读佛教的空,这个称作格义。格义
在外来文化初传阶段是有利于传播的。但在深入传播之后,格义反而容易导致
本地人对外来文化的误解。举个例子,比如什么是吉他?不懂,然后说这是西
洋琵琶。于是中国人就懂了。但是吉他与琵琶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发展到一定
程度,就要把格义的方法抛掉。中国的佛教徒需要重新用汉文如实地把佛教的
空解读出来。
从佛教东传史上来看,中国人接受佛教,不断地消化理解佛教的空宗、有
宗思想。我们可以两部经典为代表,一部是僧肇的《肇论》,该书用汉文很完
备地解读了佛教的空的思想。另外一部是 《大乘起信论》,这本论著可能是汉
人所作,也可能是西域来的论师所作,代表了有宗中如来藏思想的发展方向。
在这两条线索下,中国的僧人进行思想的再创造,产生了华严、天台、禅宗等
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我们现在先讲讲 《肇论》。《肇论》的作者是僧肇,是鸠摩罗什座下弟
子,被称为解空第一人。僧肇是汉人,写了几篇论空的文章,结集而称为 《肇
论》。我们今天挑《肇论》里面三篇文章,分别做一简单的介绍。
有一篇叫《物不迁论》。什么叫物不迁?就是说事物是不会动的。我们按
照常识来看,物在时间流中是变化的,怎么能说不迁呢?僧肇说:“必求静于
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虽静而常往,故往而
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
我们理解某事物在动,既需要认识到该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不变本
性,又要看到事物在时空中的变化,两者合起来,然后才能说该事物在变化。
如果我们抽掉不变的本性,就剩下前一状态的事物,后一状态的事物,两个事
物无法别认同为是同一个事物。因为它们在现象上是有差异的,在本性上又没
有连贯同一性。于是,只能说,前一状态的事物是前一状态的事物,后一状态
的事物是后一状态的事物,两个状态的事物各自静止在自己的状态中。
举个例子,相当于以前老式的电影胶卷,胶卷上面都是静止的一张张画
面。当它在播放的时候,我们看到屏幕上发生的是一个变动的事件,而不是间
隔很短的一张张画面。依照僧肇的理路,我们视觉上看到的事物持续的变动,
其实是假象。事实上,每张胶片上的画面都是各住于一时。如果你既能看到假
象的变动,又能看到胶卷本身的静止,那就是看到了假有和真空。
其实,物不迁之物,已经不是世俗所说之物,而是缘起之缘,说是物只是
权且照世俗人语词而说之。就缘起之时以如其所是地观缘,则前缘非后缘。要
说前缘,只在前缘之刹那处说,故前缘住于前缘;要说后缘,只在后缘之刹那
处说,故后缘住于后缘,此为不迁之实义,亦就是性空的意思。
僧肇还有一篇《不真空论》,讲因为不真,所以空。怎么个不真呢?僧肇
说:“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
缘而后无也?”真有,应该不依靠条件自己就能有;真无,应该不依靠条件自
己就能无。但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有和无,都是被条件塑造出来的。条件一
旦去掉,那么有和无也就转变了。因此有和无都是假象,它们没有自己真正的
本性。那么万物的存在,无论是有还是无,也是假象,万物的存在不真,所以
万物是空性的。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
第三篇叫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