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14).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四讲 玄风清谈 魏晋时期,尤其是南渡之后,自然和名教之间产生了对话与冲突。名教就 是儒学思想,属于当时官方的意识形态;自然就是道家思想,属于文人士大夫 消遣清谈的内容。这些士大夫本身多来自于汉代的门阀士族,以累世经学名 世,应该说都有相当好的儒学造诣。但是,魏晋时代,政治动荡不安,外有异 族侵犯,内有武人乱政,整个政权非常不稳定,士大夫经常遭遇杀身之祸。在 这样的政治气候中,士人们更倾向用道家思想进行精神消遣,一时清谈之风盛 行。清谈之风养育了魏晋玄学,主要处理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魏晋玄学可以分出三个大致的主题,一个是名教出于自然,代表人物为王 弼。一个是越名教而任自然,代表人物是嵇康和阮籍。一个是名教即自然,代 表人物是郭象。 我们先讲王弼。王弼年纪很轻,就注了 《周易》,注了 《老子》,会通儒 家与道家,非常了不起。何晏称赞王弼,说他 “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 可与言天人之际乎!”王弼会通儒道,说“圣人体无”,圣人是指孔子,说 “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其所不足。” 孔子能真正体会到无,但是无讲不出来的,所以不说,只用生命实践去做。老 子根本没有体会到无,他还在有的层面,所以整天爱说无。也就说,老子不及 孔子,孔子比老子更符合道家精神。王弼虽然把孔子抬得很高,但后面的理由 却是道家的义理。那么,孔子整天周游列国,劝君王要施仁政,老子好像不食 人间烟火,没有各种各样喜怒哀乐的情感。圣人的情感,又怎么讲呢?王弼 说,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充和以通 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 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孔子跟常人比,它通于神明,通于 无,这是孔子厉害的地方。但是孔子也有跟常人一样的地方,孔子也有情感。 在情感上,就要应物,但是因为孔子能体会到无,所以应物的时候不被物所 累。不能因为不被物所累,就跟万物断绝关系,那就不对了。不要学老子西出 函谷,莫知所终。这样来讲,虽然孔子有情,但无累于物,这样孔子又变成一 个很高妙的境界。他又是以道家的境界来推崇孔子。名教的根底就在道家的无 上,这叫名教出于自然。 第二个,越名教而任自然。一位人物是阮籍,阮籍写《大人先生传》,以 大人先生和域中君子作对比,认为君子所守的仪度是虚文,是让人厌恶的。反 过来,文章塑造一个具有原始混沌生命的大人先生,冲破礼法的束缚,回到生 命的本源,提出“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去除一切社会制度,回到 本真的存在。 同样,嵇康也有类似的倾向,嵇康说:“轻贱唐虞而笑大禹”,“非汤武 而薄周孔”。儒家的这些圣人,嵇康都看不上。你干嘛养生呢?嵇康注重养 生,“无为而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你要保持快 乐,就不要去追逐物欲上的享受,你要生命长寿,就不要天天担心自己早死。 你的心要忘掉这些忧虑,忘掉去追逐快乐,那么你才能够真正做到无为,这个 时候你心就养好了,心养好了,生也就养好了。所以这个阶段,阮籍和嵇康都 是反对儒学纲常的,而主张回到生命的本身。 第三阶段,名教即自然,我们以郭象为代表。郭象注《庄子》,提出万物 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独化论。万物是天地万物,独化就是不靠外物,纯粹自己变 化。玄冥之境是暗的,不明白为什么会化,就是万物没有其它的理由、自然而 然的生成。独化,就是自然。庄子说孔子是“天刑之,安可解”,郭象注里边 说,“今仲尼非不冥也。顾自然之理,行则影从,言则响随。夫顺物则名进斯 立,而顺物者非为名也。非为名则至矣,而终不免乎名,则孰能解之哉。”孔 子也是独化于玄冥之境,也是自然。走路就有影子,说话就有回声。顺物而动 就有名声。孔子推行仁政是他的自然,并不是为了名利,但名利如走路有影 子、说话有回声一样就来了。孔子本身并不在乎这些东西。孔子这么劳累奔 波,是他的自然本性,是为天刑,所以解不掉。这样一来,名教和自然又完全 合一了。这就是名教即自然了。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 我们可以看到,魏晋玄学在一方面用道家的思想来解读儒家,没有善解儒 家;但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儒家思想中自在逍遥的一面。在这个层面上,儒家与 道家思想就可以相互会通。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