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与问题解决.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创造性与问题解决 一、师保国,刘霞,余发碧.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创新素养内涵及其落实 [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2):55-60. (1)创新素养:主要涵盖创新人格、创新道德素养等在内的创新品格,以 及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在内的创新能力。 (2)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吉尔福特倡导对创造性形成“4p”定义观点和“4c” 层次理论。 “4p”:创造性过程、创造性产品、创造性个人和创造性环境。 与个体有关的主要是创造性过程和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过程强调从思维或认知过程的角度看待创造性,重视创在性思维; 创造性人格强调从人格特质的角度看待创造性,重视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 格也称创造性倾向,是指以人创造活动所具有的的具有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 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较为常用的测量工具《威廉姆斯创造性人格量表》中, 创造型人格的评定主要包括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与挑战性四个方面。 林崇德提出:“创造性人才 创造型思维+创造性人格”的观点。 “4c”:Big-C:它反映卓越的创造才能。能够达到大C水平的认通常都是 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等人物,例如牛顿、贝多芬。 Pro-C:指的是职业人士 (职业作曲家)所具有的、尚未达到大C水平的创 造性。 Little-C:它代表了日常生活中创造表现,也即普通认每天都可能会展现出 来的创造才能,如将意大利食物和中国食物合在一起做一道小吃。 Mini-C:他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对新事物的独特且个人化的见解与解释。例如 一名儿童对 “早”是摘了帽子的 “草”的解读就是微C层次创造性地表达。 二、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 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讲创新理念生 活化、实践化等。 三、师保国,刘霞,余发碧.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创新素养内涵及其落实 [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2):55-60. 社会文化取向:对创造性的定义存在个体主义与社会文化两种倾向。 1.个人主义取向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创造性是个体表现出来的一种新颖 的心理组合。按照这一观点,创新的标准主要是一个,即新颖性。一种事物只要 对当事人来说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哪怕对世界来说它是早已存在的,也能 够满足个体主义所界定的创新要求。例如,食材不全的时候修改食谱,儿童在纸 1 上信手涂鸦,甚至是婴儿第一次将花生塞进自己的鼻子里,这些行为都符合个人 主义个人主义去想的创新定义。 2.社会文化取向认为创造性表现为产品的产生,该产品必须被某一权威社会 团体判定为新颖的,同时也是适当的 (有价值的)。换言之,这一定义要求被称 为“有创造性”的个人或者行为必须能够产生一些既新颖同时又具有社会价值的 产品 。一项真正的创新产品,必须既有新颖性又有价值性;一名真正的创新型 人才,其行为、观念和产品处理新颖独特之外,还必须是恰当的,尤其是有益于 他人和社会。 四、田燕,罗俊龙,李文福,邱江,张庆林.原型表征对创造性问题解决 过程中的启发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1,43(06):619-628. 吉尔福特(Guilford,1950)指出,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创造 性的具体表现。以创造性思维为基础的创造性问题解决, 是指打破一般性、习惯 性的常规和惯例,突破陈腐的观点和观念,克服思维上的重重障碍, 最终以前所 未有的、新异的方式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它是人类心理的高级活动, 较常规问 题解决具有新异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征。正是由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这些特 性, 在面临创造性问题时, 人们仅仅运用常规性的方法通常不能解决问题,从而 容易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境地。 五、皇甫倩,王后雄. “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及其教学策略——以化 学教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02):60-62. 所谓 “创造性问题解决”,是指了解问题、激发点子与行动计划的过程。这 种创造性的过程首先来自于对问题的发现和确认,然后通过寻求工具进行探索, 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最后解决问题并验证答案是否符合要求。 六、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6. 学习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