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学基本概念系列——
吴澄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人学是研究人类文明、思想、道德、社会规范形成
等领域的学科。
本文提供对人学基本概念
“吴澄”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吴澄
【生卒】:1249—1333【介绍】: 元代思想家,哲学家。
字幼清,号草庐,世称草庐先生。
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县)人。
他在27岁前,生活在南宋,其后大半生是在元代度过的,是元代理学思想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5岁时,他厌科举,用心儒学。
19岁时,作《道统图》,以朱熹之后道统的接续者自居。
并为邵雍《皇极经世书》作续篇,称《皇极经世续书》。
以后他还校定五经,授徒讲学。
38岁以后,历任元朝江西儒学副提举、国子司业、翰林学士、国史院编修、太中大夫等官职。
但“旋进旋退”,时间很短。
其多数时间是僻居乡陋,孜孜于理学,“研经籍之微,玩无人之妙,”被称为“经学之师”。
正如虞集(1272—1348)在《行状》中所说:“天生豪杰之士不数也。
夫所谓豪杰之士,以其知之过人,度越一世而超出等夷也。
战国之时,孔子徒党尽矣,充塞仁义若扬、墨之徒,又滔滔也。
而孟子生乎其时,独愿学孔子,而卒得其传。
当斯时也,旷古一人而已,真豪杰之士哉!孟子没,千有余年,溺于俗儒之陋习,淫于老、佛之异教,无一豪杰之士生于其间,至于周、程、张、邵,一时迭出,非豪杰其孰能与斯时乎?又百年而朱子集数学之大成,则中兴之豪杰也。
以绍朱子之统而自任者,果有其人乎?”这说明吴澄的道统地位。
卒后谥文正,封临川郡公。
吴澄的主要着作有《五经纂言》、《原理》、《答问》、《杂识》等。
清乾隆五十一年,万璜将其汇编为《草庐吴文正公全集》。
吴澄的人学思想是以综合朱熹、陆九渊为基础而形成的。
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太极,它是浑然完备,湛然纯善的,是人道的极至。
在认识论上,他既不排斥朱熹的“格物”,也不排斥陆九渊的“本心”,而是提出了不同于二人的新的学说,从而为他重新解释“天地之性”、“气质之性”、“识仁”,“主一无适”等概念和范畴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总体上说,吴澄是较多地继承了朱陆思想而创新不多。
但他却是宋代理学人学思想向明代理学人学思想过渡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也可以将其视作王阳明人学思想的元代萌芽。
(1)论天人 吴澄认为,人和宇宙的一切,如天地、日月星辰等,都是本于“一气”。
他说:“天地之初,混沌洪濛,清浊未判,莽莽荡荡,但一气尔,及其久也,其运转于外者,渐渐轻清,其凝聚于中者,渐渐重浊;轻清者积气成象而为天,重浊者积块成形而为地。
天之成象者日月星辰也,地之成形者水火土石也。
天包地外,旋绕不停,则地处天内,安静不动,天之旋绕,其气急劲,故地浮载其中,不陷不堕,岐伯所谓大气举之是也。
天形正圆如虚球,地隔其中,人物生于地上,地形正方如搏骰,日月星辰旋绕其外,自左而上,自上而右,自右而下,自下复左。”
吴澄的目的在于说明他的天地观,但是,却无意中说出了他的人学思想。
在吴澄看来,人是在天地形成之后出现于地上的,而
天地又是本于“气”。
这里,“气”显然是具有物质性的实体。
因而,吴澄关于人的来源的解释,无疑是唯物的。
因为人产生于天地之后,又生活于天地之间,因此,人道就是天道,就是天理,从而将人置于天理的主宰之下。
他说:“气之所以能如此者何也,以理为之主宰也。
理者,非别有一物,在气中只是为气之主宰者即是。”
(2)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吴澄继承了从张载到朱熹的关于人性的学说。
认为人性得之于天,为本然之性(天气地性),全因人的气质不同而分善与恶。
吴澄在《答人问性理》中认为,“天地之气”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因人而异,“或清或浊,或美或恶,分数多寡,有万不同”,所以使本然的天地之性(天理)“被其拘碍论染”而成为善与恶的不同,从而使人性出现千差万别。
吴澄认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非有两等之性”,是不分开的。
当湛然纯善的天地之性在母胎中凝聚之,因正在形成的人的气质的不同,有清浊之分,因而有善恶之别,这就是气质之性。
吴澄并没有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对立起来,而
是认为,即使那些因气质浑浊而性恶的人,在其本性中还是有“天地之性”即“天理”的。
这样,吴澄就找到了善人、不善之人、恶人同为“人”的共同人性,也为恶人转向善人提供了可能性。
(3)反之于身知天与我 既然人人内心都有“天地之性”,这只是提供了人人向善的可能性,而没有指出实实在在的向善途径。
所以为解决这个问题,吴澄就转向了陆九渊的心学,求助于“易简”之法。
他说:“道在天地间,古今如一,人人同得,智愚贤不肖,无丰啬焉,能反之于身,则知天之与我者,我固有之,不待外求也;扩而充之,不待增益也。”
他认为这就是“至简至易而切实”的方法。
这种“至简至易而切实”的方法就是“反之于身”,也就是“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意思,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