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学基本概念系列——
王守仁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人学是研究人类文明、思想、道德、社会规范形成
等领域的学科。
本文提供对人学基本概念
“王守仁”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王守仁
【生卒】:1472—1529【介绍】: 中国明代哲学家。
字伯安。
浙江余姚人。
曾筑室于越之阳明洞讲学,故有阳明之号,世称阳明先生。
毕生热衷于政治,兼治学。
青年时期关心边防,学习兵法。
28岁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后改兵部主事。
正德元年(1506),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被廷杖四十,贬谪贵州龙场驿丞。
刘瑾伏诛后,他又起官南京刑部主事、北京吏部主事、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
后因起兵镇压赣南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嘉靖六年(1528)率兵镇压云南少数民族起义,次年病死归途。
卒谥文成。
王守仁的学术思想经历了由程朱理学转向佛老之学后定归于心学的演变过程。
早年潜心于程朱,假“格物”求“天理”,无奈“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
继而出入于佛老虚玄之学,欲从中求圣求学,终不得其要。
正德三年(1508)以后,仕途变故使其发生重大的思想转变,“始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遂建立起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他提出心是身的主宰,心的本体是理,故“心外无理”;意是心所发,意之所在便是物,故“心外无物”。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在人学方面提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等命题,把人心看作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说明王守仁看到了人作为主体在认识活动和道德践履中具有的能动作用,但是却把能动的方面夸大和歪曲了。
在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孟子人性善的思想,认为“良知”就是人的至善本性。
因为“良知”作为性之本体是人人皆有的,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故“满街人是圣人”。
这就是实际上否定了程朱的人性二重结构论。
王守仁总结出的着名的王门四句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程朱人性论表现出的“道德宿命论”倾向,给道德选择上的意志自由以一定地位。
他关于理想人格的培养等问题,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王学(含人学)在程朱理学之后以较为完备的心学形态出现,标志着宋明理学的转向。
这一转折宣告了程朱理学在理论上已无出路,理论需向前推进与另辟蹊径。
王学的出现给沉闷的思想界注入了活力,由此盛行一时,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独尊局面。
明中叶后,王学产生了长久的社会影响,形成阳明学派,还流行到日本。
王学所固有的种种内在矛盾不仅导致王门后学的分化,也影响到王夫之这样的王学批判者。
其着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共三十八卷,分为《传习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世德记》等部分。
有明隆庆刻本和《四部丛刊》影印本。
其中主要的人学着作有《传习录》和《大学问》。
(1)人者天地万物之心 王守仁重要的人学观点。
《传习录下》曾记载王守仁与门人的对话:“先生
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什么教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又《答季明德》:“人者,天地万物之心。”
在这里,“心”具有本源和主宰的意思。
在王守仁之前的思想家那里,已经有人提出了“人贵为万物之灵”的思想。
这也是先秦以来儒家人学的一贯思想王守仁不仅继承了这些思想,并且有所发挥。
王守仁意识到并且区分了人与天地万物的不同,指出在人与天地、人与万物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他是从心物关系和体用关系上去分析这种区别的。
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凡意之所用,无有无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矣,物非意之用乎?”在他看来,心灵是身体的主宰,而心的“灵明”就是“良知”即天赋的理性它应感而动,会有种种观念活动和意向作用,观念活动和意向活动便表现为事物,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
人的“心”意识到了哪里,那里就产生事物。
在他那里,人与天地万物的本质区别首先在于,人有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以“良知”为本体的“人心”,“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天地万物以至草木瓦石都是“人心一点灵明”的体现没有了人心,也就没有了天地万物。
在这个基础上,他作出了“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
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的推论,并由此得出了“天下无心外之物”的结论。
王守仁看到了人在做“事亲”、“治民”等等事情的时候是有人的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参加进去的,他抓住了意识的这个能动方面,但是把它不适当地夸大和歪曲了,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意识才是唯一的存在,而客观事物不过是意识的体现,这样,他在理论上就走到主观唯心主义方面去了。
王守仁还把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做了更加突出的发挥。
他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